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此前尘影事,子姑存之,藉留遗念云尔” 什么意思啊?求解答-前尘影事什么意思

“此前尘影事,子姑存之,藉留遗念云尔” 什么意思啊?求解答-前尘影事什么意思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是人生。
人生如同一场梦:少年时期追求好的学校、好的学习成绩;青年时代追求好的工作和称心的伴侣;老年时期追求健康。
人在现实中生活,在现实中追梦,又在现实中清醒;不意间就到了近黄昏;这时人大多靠回顾往事来做精神支柱:我曾经.....过!又带着依依不舍之情轻轻地离去。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现实的人生。

与您共勉!

祝您好运!

丰子恺在《前尘影事——弘一法师遗著》一书序言中写道:“先生剃度前数日,曾将平生所作手书一卷。入山前夕,以此手卷授余,曰:‘此前尘影事,子姑存之,藉留遗念云尔。’”值得一提的是夏丏尊所受赠的《前尘影事》卷轴与丰子恺所受赠的《前尘影事》诗词手卷内容大为不同。《前尘影事》卷轴仅为弘一所写四个大字“前尘影事”及附记(图一),而《前尘影事》手卷则是弘一手书的自己所作的诗词,计二十四首(图二)。命名为“前尘影事”,有视为旧作之意,其实手卷中并未写“前尘影事”题名。
世上有许多事需要开悟!你开悟的是道!还是别的?你开悟了!但并没有悟到一切!所以你就没能够没有烦恼证到菩提!!
下面转的资料,你看看!

禅宗讲开悟与证悟两者有什麼不同:证悟与开悟同时,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够称得上,他一开悟等於证悟。一般人在开悟后,如果没有在色阴魔相、受阴魔相里面磨,是没证得空相,根本没解脱知见,更无果位可言。

修行者若打开心扉而开悟,是初地菩萨,心眼开了。从开悟到心清净,能如如不动,是为八地菩萨,小乘行者即是罗汉果。修行时,从初发心修行,到成果地佛需要三大阿僧只劫,时间很长久;从初发心开始修到开悟,需要一大阿僧只劫。以禅宗来讲,悟后开始修心清净,烦恼、六结使慢慢的突破,至菩萨对法不执著,得不动地果位,又要另一大阿僧只劫。阿罗汉可以得我空,还没有办法像八地菩萨那样,可得法空智果,此是禅宗讲的已到重关。

禅宗言「不到重关不闭关」,所谓重关,就是已经心入无碍、无恼的地步,到这时候才可闭关。闭关做什麼?就是求诸佛菩萨灌顶,去除善恶业异熟识,超出三界,永出轮回。而诸菩萨得入金刚如来地后,还有十位阶始能证得果地佛,如释迦牟尼佛者。金刚十地,由初地、二地、三地到金刚如来十地,才是真正成果地佛。所以不要常常讲证悟,我们只能说开悟,不能讲证悟什麼,若证得我空智,也只到罗汉境界。开悟后起修,能证得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若也具足圆满这些,才能称为果地佛。我们对开悟境已难以得到,何况是证悟什麼,故修行要有实证的体验,不要迷头认影,妄自错认境界,自我肯定,以为成佛作祖,岂不成大妄语?

二、禅宗开悟的次第--色身上有变化,心地上也会有变化

行者用功法门不一,念佛、托钵、出坡都可进入,打坐而悟者亦有,但不多。八万四千法门皆可成就,不要轻视那一法门。末法时代众生业障重,所以要修心中心法,要用大法成就。行者能见光仍未悟,只到二禅天境界,未到无色界空处定,还有四层才入空。无色界没有身,只看到一个心念。虽能看到别人肚子里面的东西,也未悟,还是用色根见性在观。开悟是悟心,故入‘觉’结使位,仅能用心感而不是以见相为主,故境界不同,如用五根在看,那是一禅、二禅、三禅的境界。二禅仍用眼睛,三禅以上才不用眼看,故若眼见有形有相,不能算真正的开悟,因没进入心感的境界次第。

(一)、前言

开者打开心扉,悟者悟见心性、业识,了然悟知体性及业识习气,行者开悟刹那,身、心都将起诸多的变化。器世界已销殒,六根对六尘却有些许的陌生,有如初生婴儿,初次面对周遭的环境一般。又藏识种子和盘托出,一切种子如瀑流涌现,行者当发觉以往的修心养性成果,似毁於一旦,潜在的业识习气毫无来由地於心中复现,此时又是一个修行的起点,亦是祖师大德所谓实修的开始。

我们法身被无明窠臼遮盖住,现在把它打开来,就可以看到自性本心,好的(菩提自性)也有,坏的(迁流业识)也有,这两个东西同一体现,有的人虽然有那个悟境,但为什麼会搞得神经兮兮的,就是智慧不俱足。自我修行开悟者,有灵知灵觉的心,智慧也具足;而某些因冤亲魔境干扰者,亦有灵知灵觉心,对心的觉知来讲,此两者其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5实没有二样。

被冤亲魔境搞得气旺,因非正修行成就的,故会显得神经兮兮,因非自己悟入,故般若智慧不起。而自我开悟的人,他有般若智慧,对於事情的对不对、该不该都很清楚,更有诸佛、菩萨护持,故言行都不会有问题,也不会以殊能而去造业。为什麼自行悟入者,会有世尊的法身加被?释迦牟尼佛曾经发愿,哪一个人如果到了入地菩萨的境界,世尊就要护持他,让他能真正的成就,不为诸魔所害。世尊以清净法身,加上身、语、意三化,就可以教导他走出来,不必到各个处所寻求个别传授。

佛有身化、意化、语化三化的功夫,如果有必要现身时他才会现身,若应以菩萨身成就者,佛会现个菩萨来化导,没有必要不现身。世尊会在虚空之间对我们发语,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做。比如说现在你心起烦恼境,刚开悟的人,根本智慧不识,这个摩尼宝珠还不认识它,不大会用它,但是它会给我们某种程度的定力,八九不离十,不会差得太远。此时,世尊就会以语化来提醒你:放下妄心的执著。当我们的习气毛病慢慢转灭后,我们的根本智慧才会完全现起来,如此再回过来修习世间一切的差别智慧。所以根本智慧先悟到后,也同时得根本定力,再学习差别智慧得神通妙用。差别智慧未起时,对世间一切神通、妙观察智都起不来,所以正常开悟一定会有智慧,且受诸佛语化,甚至意化,意念会控制得好好地,根本不会去犯戒,干扰众生,甚至走错路。

此行者都有正知正见,行为中规中矩的。不管出家人、在家居士者,其行为都不会走错路,讲出来的话大家都认同,只是层次不同而已,最起码十善道:身业不杀、不盗、不淫,口业不妄、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不贪、不瞋、不痴等十都没有犯,有智慧能善观因缘,不会随缘去造业。

(二)、经典对开悟的描述

《楞严经》中说:破色阴行者身跟心都将起诸多的变化,器世间将销殒。为什麼器世间会销殒?因行者修到动、静、根三结使破,故五根六尘灭,当然世界销殒。如果还可以眼见山河大地,天宫之美,那是色界天神的修证。能看到天上哪一天界美丽庄观,就是与那一天界的众生有缘。而菩萨是要超三界,故世界会殒灭。修到四禅天时,虽能在禅定中见自性,对境不动、一如,谓一境性。但因还有身见,色身俱在,故住色界的境界中。

四禅行者要进一步修入无色界时,色身会破灭,无色界行者把身舍弃,破了色身,法身活起时,只会见一个心,无有色系缚。无色界行者无色身、无世界空间,只有一个心,且心是无形无相,那世界是销殒了,世间销殒看不到有一个天宫或一个世界,只有心意念。证到无色界境界时,如果不走佛教的禅,修解脱知见,即会走体悟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天等四空处定的世间禅的非解脱路。

无色界行者有缘修佛禅时,就会在此阶段修空观智。为什麼要修空观?因为动、静、根此三尘执著的毛病,超越后就能法身活,在这时心眼开了,心开之后,就有觉知历历的灵通力,觉知历历不修入空,就不能超出三界,随时还会随业流转。行者证得空之后,就能灭却一切境,就能超越了劫浊、见浊、烦恼浊,只是众生浊与命浊犹待破解。故动、静、根、觉、空、灭等六,后面三个是在修心,所以觉入空后,始悟得空,证得解脱知见。

世间无色界天神不是这样,它们在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到非想非非想处,但其寿命非常久远,奈何定力会衰退,最后定力退尽,还再入轮回之流。

无色界世间禅行者证到的空,是心量空如虚空,虚空有多大,心就可扩大至无边大的空,而佛禅者所讲的空,是对心法能无相应的空境。无色界天之空无边处的天神,都在那里观‘我的身体没有了’,但我心可以扩大到虚空无量无边,好大好大地在玩此心量,心可达三千大千世界( 3x109 )。目前科学家对我们所居住的小银河系世界都还搞不清楚,何况宇宙内有三千大千个世界。但无色界天神的心量,真的可以扩展到那麼大,但是扩得那麼大有什麼用?还是没有解脱知见。佛禅是从心地里去转业,业能转时,即是对境的执著,对我的执著、法的执著慢慢去空掉。

故世间禅定与佛禅定之境界不同处要搞清楚,为什麼修佛禅可以解脱?修世间禅同样可以破色身,为什麼世界同样销殒,却没有办法解脱?心只会观空、观心、观所有、观非想非非想等处,实没有真正空掉我、空掉法的执著,当然就没有解脱。

器世界—就像是乘载我们的这个地球,又比如说娑婆世界、须弥山、六欲天的天宫、色界十八天的天宫,这些在证到开悟行者心里都幻灭了,没有这些相,所以开悟以后,什麼境都会慢慢没有了,如此者是登地菩萨,最后能修入无余涅盘乘。有余涅盘者是声闻、缘觉乘这些圣人,此等圣众身还没有破,但心对我的执著已能灭了,无烦恼了。

佛的法身为什麼无所不在?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有佛的空性,而空性与法身体同,所以叫做无所不在。当然佛世尊也是空掉身,没有身存在,但佛悟得万法唯心造,由空性中化起千万亿化身,每一尊佛像都具有佛的法身在内,所以供养佛、拜佛像时,其实在拜世尊的法身,因其空性是无所不在的。

世界销殒以后,这些人看不到天宫,因与天界已无缘。若未破色身行者能看到天宫,表示此天是跟你有缘,你会升到那一天去的。破了色身以后,就看不到一切世界相,已进入无色界,所以什麼都会空。须菩提尊者悟空最强,出生一刹那,他家里钱财、柜子、什麼东西都化空掉。有相是世间法,悟了才能无相,没有天上皇宫,没有天上业缘,就不会生到那边去。

六根面对六尘却有些许陌生—修行其实要修到连接上一世,或未出生以前的本来样子,有的人上一生修世间禅定,这一世禅定也在打坐修行,回复到上一世的境界连接起来,与以前所造的善业及修行境界连在一起。有些人气机很旺盛,此是前世修密法,有大乘根基;有的人练了好久就是没有气,凭什麼接触到正法法门,色身马上就有气感,那是潜意识里所具有的,练习时很快三两天就进去了。有的人练了一、二十年没有办法进去,因为以前没有那种薰习留下来的影像,只有慢慢一世一世修,是急不来的。法不是学来的,有的人智慧很高,虽没有上过学,但讲出来的话就是不一样,这是前世所熏。六祖也一样没有上过学,斗大字不识一个,但问他时,他都可以解说,甚至於会讲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要出生为大乘菩萨的话,这一部经一定要读的。世间智可以一学即出,但智慧与学历无关,智慧只是对事情的看法而说话,此与以前藏识所薰习的有关。

回到原来讲义的地方。对周围之环境很陌生,活了几十岁,为何突对此熟悉环境很感到陌生?因你的心已回到刚出生时的样子,当然会对周围环境觉得陌生,未投胎前样子现出,祖师大德讲的:悟到父母未生时的样子。行者回到从前本来样子后,若接著没有体悟到一些光怪陆离的事,那还是没有用,因没真的再深入进去。

(三)、开悟的刹那

开悟是因缘时节到来,刹那间的事,而祖师大德说开悟事不能说,因为涉及遮戒,故无典藉可查,此处亦略而不述。所谓遮戒,就是在修行过程之间障碍理性的业,如嘴巴爱说是非,是德行不好,喝酒亦同,酒后讲不该讲的话,阻碍修行,此等是犯了遮戒。

色身没有成就不可能开悟,色身成就而能悟心时,亦对开悟事讲不出来,故悟后潜修是必然的事,六祖悟后尚杂混在猎人群中,观照调理自心,花了十五年才出来弘法。

开悟时会看到什麼?自性光芒?自知本性觉知?或自家本来面目?或本地风光?诸佛有佛性,我们也有佛性。自家本来面目—就是个别的习气、毛病,有的贪心很重,其他很好;有的瞋心重,其他还好;有的贪、瞋、痴、慢、疑一起,什麼都不好。「本地风光」与「自家」意思相同,表示看到的都是自己本来的习气毛病,每个人习气不一样,所以要把它灭掉。

(四)、通达之境界

通达是开悟者必然的现象,心眼开时,心与虚空能够相通连成一个境界。一般色身束缚著我们的心,没有办法跟虚空一体。通达是打开窠臼,自性会现出来,脱离窠臼之后法身活,通达后每一个人的感觉不见得一样。有的人心会反应,认为脱困很舒服,到底心识现什麼相,每个人均不同。不管现什麼相,都是潜在的习气反射。

通达以后,回念去住本是一如,如果脱困以后一去不还,就如道家所谓的「羽化」了。识神离开身体不回来的话,就是阿赖耶识不执取色身,人身就死亡了,神识去某一天界后,肉体慢慢就死了、腐烂了。开悟的行者这时应回念去住本是一如,天堂人间都是一样,不要想入灭逃避。纵然是往生天上,却未成就解脱道,天寿尽还是受轮回的。此时行者一定要阿赖耶识执取此色身,留存色身来修解脱道,并一边学习行菩萨道,利益有情众生。留下来后,当下心身空寂,顿觉万里晴空,了无一物,感觉十方如虚空,晴空万里,也没有一个心念,也没有一个境,了无一物。

过了以上阶段,心会觉知历历,事事物物了了分明。因为心脱困就跟十方一体,故过去、现在、未来都在觉知中,佛、众生没有分别,自性众生、外在众生都是一如。

有如身处大圆镜中,无所不照,无所不现。进一步体会到「天地本同根,众生还同体」。行者的心与众生心合一,行者的体与众生同体,众生的心烦,行者的心也烦,行者的心净,众生的心也会净。既然是通达,万事万物都是同一体,众生的心,行者的心都是同一个心量。因自性清净现起根本菩提性的一面后,再下去会因妄习未尽,故随后心就乱了,根本智现起后,烦恼就开始蠢蠢欲动地起来了。

(五)、通达后之茫然

行者心光刹那明照后,将是自性与业识习气交战、冲突,潜在的习气毛病盖过不成熟的法身(素法身)定力,故行者会现起烦恼境。法身现时,行者刚开始不认识它,业识习气太强,所以盖过自性的体空。刚开始烦恼心随业起,人事物与自己习气搅在一起,又像有那麼回事地与习气相应,随之烦恼心起,菩提虽同存在,但压不住烦恼境,故菩提、烦恼,烦恼、菩提相互夹杂纠缠中,茫然不知所从,因潜在业力太强故。

行者般若智慧现出来,已是「登地菩萨」位阶,定承诸佛菩萨的加持。虽然般若智慧不能很明确的启用,但承受诸佛的体性空相,此时行者行为会中规中矩,调理将养后,烦恼可慢慢地抛开,再利用自己开发出来的般若智慧,逐渐转去宿习。

般若智慧分成世间智、出世间智、出出世间智。般若智慧虽然不是一下子就会启用,但世间智慧可以最先体验,要学什麼就能成就什麼,世才辩聪样样通达。出世间的智慧是观空智,这是要慢慢薰习,要慢慢的学习空、无相,斩掉业识习气,不要让它成就业障。要学习观空智时,因为智慧已具,只要观照此心的起灭,就能住入空境,是为禅宗的执杖牧牛时。不像未开发觉知出来的人,用起功来非常吃力,因都是土法炼钢,学得非常辛苦,也没有什麼大成就。

到圆满菩提时,才进入最后要得的出出世间智,修成空有不二、中道观的智慧知见。因智慧已具足,慢慢将养,潜默将养,法身虽然活了,摩尼宝珠还不能认识得很清楚,所以慢慢消业识习气,滋养自性,让其清净,最后可以除去业识。业识离不开我执、法执,故破去我的执著、法的执著后,建立起诸法平等性智,一切诸法悉皆平等。

(六)、祖师大德的悟境

上月下溪禅师是近代行者著作中,有述及悟后状况行者之一。他写著:「悟后明白是受熏染,悟后一切种子和盘托出,此时妄念根尘识俱变为佛性。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识所支配故。既见性后,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见性后,在本体一理平等,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无所谓众生成佛,生死涅盘犹如作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

在叙述悟后情况时,这段话可以用来印证一下,悟后看到自心,明白是受到薰染,善法、恶法、邪法都是以前受薰习而成,这些东西悟了以后,一切种子和盘托出,此时妄念根尘识俱变为佛性觉知,感知过去、未来,五根六尘都是自性佛心所发,转识成己智。未见性以前,妄想习气一假皆假,因为都是妄识所支配,不能当真。见性后,一真皆真,因是真心所流露故。但一真皆真时,若不能无黏、无碍时,也不能当真,因为此时定力不够,不能当真去执著,一执著就会随业流转,因为行者素法身定力不足,还没有完全能脱困业识牵扯,故一真皆真却不能执著,也不能否认体性、佛性所现一切法非真,都是自性所流露者。对认知的境要学习不执、空无、感召悬绝,始能悟入空相。

见性后在本体一理平等,不管是顺逆情境,一切法都是一理平等,忧喜苦乐诸法平等。在本体来讲一理平等,就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所以要告诫自己,要心念平凡,不要自以为已成圣、成佛,因还没有果位,离果位觉者还遥远故。不要认为自己是佛,也不要认别人是众生,故没有所谓佛,没有所谓众生,也没有所谓众生要成佛,也没有所谓生死涅盘。如此一切都放下,抱著平常心、凡夫心,把生死、涅盘当作做梦一样,不能去追逐,不执著诸法,不爱生死,也不爱涅盘。

此时,觉悟菩提跟未灭的微细业识牵扯,菩提、烦恼在心中随业缘而时现时灭,这些都是空花、水月,不能当做真实。未通达时的色阴魔相现起,及已通达后的受阴魔相随而现,有诸多的感情作用在运作,既然色阴魔相能控制,再来是受阴魔相现前,应是好好进行实修的阶段了,尽力灭去诸感情作用而已。

(七)、实修的阶段

上月下溪禅师说,悟后一切种子和盘托出,如瀑流般的现出。此现象有如世尊在《解深密经》中所说,偈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赖耶识---藏识的种子和盘托出,阿赖耶识的法尘境没有隐藏,这在色身变化上讲,气机扫到脑部,藏识里的一切种子都被扫到了,整个窠臼都统通出来了,整盘子都托出,证到登地菩萨初位阶时,全部种子端出是没有保留的。世尊也说只有登地菩萨才有智慧来承受此境,故世尊对一般智慧不具足者,不说此大法。

一切种子如瀑流,一切种子像打开石门水库闸门一样,一泻千里流出,到此境地,无菩提智慧怎能摆脱这些虚幻法尘的干扰,故需有无上的智慧。这般若智慧开发出来后,虽然不够成熟,但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对境不乱,不会胡作非为,认假(前尘影事)为真,不会烦恼断不了,烦恼起时有智慧可用来观照。

阿陀那识是一个清净行者所具有的藏识名,一般七地菩萨以下称为阿赖耶识,因心未清净故,八地以上的菩萨始称藏识为阿陀那识。它是佛性的本来,贮藏无量无边的种子在里面,种子本是清净的,无染污别,种子就是种子而已。什麼是清净,是不执著诸法成为烦恼就是清净。阿陀那识有善恶诸种子,但习气毛病没有时,不会与诸种子相应,不会起烦恼。这种境界称为阿陀那识,否则就要称为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开发出来,是非常深细,无量无边的种子像瀑流一样流出。行者当发觉以往的修习毁於一旦,未悟以前的妄想好像没有了,未悟以前看不开的事好像可看开,那种修行境界是假的,是隔鞋抓痒的表面功夫。未悟以前的修证,积很多善行、积德行制造以后要开悟的缘,跟心清净无绝对关系,故其清净是表面功夫。未悟前潜在的习气被窠臼盖住,悟后潜意识里的东西会现出来了,此时又是一个修行的起点。开悟后是另段修行之开始,就对此心修,执杖牧牛似地修,对贪、瞋、痴、慢、疑等等的习气要修正。其实是看住自己的心念,对境起什麼反应,而好好去转,这就是在修行,即不修而修,不用任何法门,最后就能成就道业。

qián chén yǐng shì
成语释义 谓往事。
成语出处 田汉《影事追怀录·引言》:“中国文人谈到往事喜欢叫它‘前尘影事’,意思是这些事像影子似的过去了。”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像这个……又像那个……什么也不像…….怎么造句? 像这个又像那个什么也不像造句 像这个…..像那个??什么也不像……造句 用两个像这个和一个什么也不像造句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现实意义? 入国问禁 入境问俗这句话的来历 ”礼入门而问讳 此亦当讳者“是什么意思? 入境而问禁 入国而问俗 入门而问讳 世世代代的拼音是什么? 世世代代的近义词 祖祖辈辈的拼音 什么世什么代成语 描写母亲的四字词语 描写“妈妈”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描写父母的四字成语 形容母亲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奶声奶气是什么意思 奶声奶气是什么意思? 奶声奶气什么意思 一个男人说一个女人奶声奶气是什么意思 "鹤立鸡群"是什么意思? 说一个女人在大众人群中算鹤立鸡群,是什么意思,指她得长的漂亮... 说一个女人在大众人群中算鹤立鸡群,是什么意思,是指她得长的漂... 鹤立鸡群是什么意思? 春秋是什么意思? 春秋存义是什么意思 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伐冰之家是什么意思,与春秋之义有什么联系 藉留遗念云尔” 什么意思啊?求解答 前尘影事的拼音 把酒千杯平日月 吟诗百首度春秋 什么意思 这诗句出自拿,整诗... 什么叫“人生”? “此前尘影事 子姑存之 有如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带如字的四字成语大全 带有如的四字成语 带如字的成语有哪些,带有如字的四字词语 唇枪舌敝这个成语是啥意思 唇焦舌敝 敝帚自珍 鹑衣百结 形销骨立的意思 舌敝唇焦怎么读 成语舌敝唇焦是什么意思 ( )情深扩好号里填什么? 深情的()?括号里填什么词? 情深()辜负中间填什么好 “()情()谊”括号里填什么? 条形磁铁竖直放置,闭合圆环水平放置,条形磁铁中心线穿过圆环中... 神鬼寓言:失落之章怎么才能接到:雪巨魔攻击、镇压暴动、小兵营... 魔兽世界里面,灰谷有个任务,保安,让杀个卡多雷刺客,把徽记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