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
“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微言zd大义”,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孔子做司寇时,判词若有可以与人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至于作《春秋》,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高足弟子子夏等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孔子说:“后代了解版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扩展资料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权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百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1、词语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2、注释:
子夏,孔子弟子。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度夏探讨文学创作。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后世史官所遵循的修史原则、方法以及指导版思想权都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春秋笔法"是孔子编修春秋的指导思想。孔子编修《春秋》的实践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一直是研究孔子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于其探讨也是争论不休。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它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学者们研究历史文献的书写演变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