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乐育堂语录》乃是黄元吉真人授课记录,经二代弟子记录,三代弟子(以龙腾剑、康千里为主)集中各门人手头原始笔记,编辑整理而成。故,以下除了对黄元吉宗师做简介,也选择一些重要传人做了简介。限于篇幅,某些重要传人、照片无法一一罗列,俟以后机缘成熟再出版刊物全盘公布——
之一:黄裳,字元吉。其名字取自《易经》坤卦“六五”爻辞;“六五,黄裳,元吉”。黄裳之名见于道教史,在宋代就有,元代也有著名净明忠孝道道士黄裳,清末咸丰年间,复受命而来,设帐“乐育堂”,留传丹道正法。是以门内传说黄裳祖师“留形住世六百余年”,当有依据。
黄裳元吉祖师羽化飞升之事迹,在修行界多有流传。“清代道家大师黄元吉圆寂时,当场于八仙桌上将色身隐化。”(释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道门流传,黄元吉真人“留形住世”六百余年,最后乃是奉命化身前来大开普度,于清末光绪年间,在四川讲道十余年,开创乐育堂法脉。(《乐育堂语录》跋、《道门语要》等);“
黄元吉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尝从师勇猛学道也。”(台湾李乐俅《访道语录》);门内流传,黄元吉真人的确是在众弟子簇拥中,将肉身化为清风(清风者,视之不见搏之不得也,比喻无形无相之先天一炁;“清风成就”是羽化的最高表现之一,盖因有形则有生灭,所以清风成就比起其他化虹、化光之类有声有色的表象来,水平更为高绝),而融合到生生不息之大道(先天一炁)之中,真正是“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充分体现了道家之逍遥精神!
之二:谷海涛师祖,乐育堂第三代传人之一,在民国时期,与龙腾剑、官德懋等其他黄元吉法脉传人,共同组成“弘道学会”,取“弘扬黄元吉祖师传承的传统丹道”之意,广传丹法。“谷海涛自幼天资聪颖,却体弱多病,常常吐血,早年入于佛教,修净土,见效甚微;中年后才入道,不到20年就小有成效”(据谷海涛之曾孙谷达圣先生口述)。
谷海涛师祖得黄元吉之全法全诀之后勤修苦炼,于1934年阴历九月初六羽化于荣县招凤山。据谷海涛之子谷醒华回忆:父亲提前数月即预先告知羽化之日期(九月初六午后六点),并通过托梦的形式提前谷醒华。是日,谷海涛师祖来到羽化亭,准时坐化,其羽化之时,含笑端坐,头冒青烟(此乃阳神化青烟而合道的方式),满空异香,身体及头顶三天之内保持温暖!谷海涛师祖羽化之后,刘客舟、官德懋等乐育堂前辈主持了“谷海涛先生归元纪念会”,并汇编为文集(现乐育堂传人及谷家后人手头还有文物保存),记录了这一事情。
对于这轰动一时的事件,净土学人黄书云的《谷海涛居士往生记 》也有相关描述,可以证明其真实性。不过,其文残缺不全,且存在颠倒黑白的情况。里面写谷海涛“原先学道,近年听他老师刘客舟的话改学佛”,这既与谷家后人的回忆明显不符,也不符合《谷海涛先生归元文集》的记载,同时,刘客舟先生同为乐育堂核心传人,建议谷海涛“改学佛”的事情更是不合常理、匪夷所思!这些卑鄙的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就不得而知了。
谷海涛师祖的遗体,就安葬在招凤山,其肉身埋与地下,60余年不腐烂。“90年代,荣县治安稍差,常有盗墓人,曾祖坟墓也被发掘了。当初挖开之时,身体如常人,没有僵硬,甚至可以坐立!因为是冬天挖的坟,第二年春天我和父亲去上坟,实体才开始腐烂,肉质还有血色,这是我亲眼见到的。”(据谷海涛曾孙谷达圣先生口述)
之三:赵德正师祖,乐育堂第四代杰出传人之一,现代丹道修炼功夫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人物之一。赵德正师祖一生经历过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以其大智慧得全身于乱世,并继承了黄元吉祖师全法全诀。赵师祖 的师父是康千里,康千里师承李应元,李应元、陶炳南、郭恒秉和朱恒泰四人为黄元吉祖师四大亲传弟子。康千里得李应元真传,在编辑《乐育堂语录》的时候,提供了黄祖师讲学第一手资料,于乐育堂功莫大焉。对于这段历史,道家混元派传人吴云青、武当九宫门传人李仁之都知悉。
赵德正师祖得法后大隐于世,苦修多年,终成大道。廖贤阳老师(赵德正师祖之高徒)回忆:“赵老先生貌极愚朴,与当地普通之老农民差不多,但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2其修炼境界已然达到金液大还!”“我见到过丹道功夫达到金龟缩首、马阴藏相的无漏境界的高人,赵德正先生是一个。”
赵德正师祖金液大还,欲超尘世,在1999年,于江西赣州南部深山某洞穴闭关。入洞时,赵老没有刻意吩咐,只是说5天之后不见出来就进去找他。到了第五天没有出来,廖师进去察寻的时候,密封的闭关洞已经“空无一人,唯余红光袅袅,其他日用衣物一概完好”。如此,赵德正师祖以其德满功正,完成了“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丹道了手功夫。当时护关者廖贤阳老师及另外两位近身侍者可以见证。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平事迹近于神奇传说。他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外界已难于搜求,门内尚且珍藏有《玄宗口诀》等秘本。
道家传统丹道向来有两大主干,一是钟离权吕洞宾一脉,称为少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6阳派,后开全真派发扬光大,;另外一大主流是陈抟张三丰一脉,陈抟与吕洞宾互为师友,吕洞宾尊称陈抟为“先生”。这派称为隐仙派。陈抟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黄元吉和张三丰,其中黄元吉开创乐育堂法脉,将隐仙派发扬光大。
黄元吉真人于清末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奉师命应运而来,数次往来蜀中,诲人不倦,创立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丹道修炼流派——天府乐育堂。“天府”原指四川盆地,在这里是指成道的究竟境界。“天”者,乾也,道也;“府”者,家园也。我们都来自生生不息的“大道”这个母体,也终将归于不死不灭的大道家园。“乐育”寓意“以化育众生和万物为乐”之意,“堂”者,殿堂之意,有空阔无物、承载万物之含义!
黄元吉先生之传承来源于隐仙派,其丹法则带有中派的特色。黄元吉真人原是博学鸿儒,兼通佛乘,后“飘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龙真人传授,于悟道见性之后更进一步,终成无上大道!火龙真人之高徒,世人只知有张三丰真人,而不知有黄元吉祖师,在此依据师师口授而补上。
黄元吉道脉远古传承:
广成子-----黄帝-----岐伯天师-----老子——尹喜——麻衣道者——陈抟——火龙真人——黄元吉祖师
黄元吉道脉近代当代传承:
第一代(元): 黄裳(元吉) 开乐育堂
第二代(恒): (富顺)陶炳南(恒真)郭明赋(恒秉)朱达成(恒泰)李应元(恒阳)
第三代(真): 刘客舟(真元)官德懋(真贯)龙腾剑(真清)康千里(真道)谷海涛(梅自强与之熟稔,亲切地称之为“师兄”,实际辈分是梅老的师伯)
第四代(常):赵德正(常静)传人 江西张老太受法弟子梅自强(常明)学者 等
第五代(贤):廖贤阳传师罗述名黄达阳等
黄元吉道脉近代传人小记(限于篇幅仅节选部分)——
之一:黄裳,字元吉。其名字取自《易经》坤卦“六五”爻辞;“六五,黄裳,元吉”。黄裳之名很早就见于道教史。在宋代就有黄裳奉宋徽宗之命镂雕《道藏》。元代复现身丰城,为著名的净明忠孝道第三代宗主;清末咸丰年间,复受命而来,设帐“乐育堂”,留传丹道正法。是以门内传说黄裳祖师“留形住世六百余年”,当有依据。
黄裳元吉祖师羽化飞升之事迹,在修行界多有流传。“清代道家大师黄元吉圆寂时,当场于八仙桌上将色身隐化。”(释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道门流传,黄元吉真人“留形住世”六百余年,最后乃是奉命化身前来大开普度,于清末光绪年间,在四川讲道十余年,开创乐育堂法脉。(《乐育堂语录》跋、《道门语要》等);“
黄元吉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尝从师勇猛学道也。”(台湾李乐俅《访道语录》);门内流传,黄元吉真人的确是在众弟子簇拥中,将肉身化为清风(清风者,视之不见搏之不得也,比喻无形无相之先天一炁;“清风成就”是羽化的最高表现之一,盖因有形则有生灭,所以清风成就比起其他化虹、化光之类有声有色的表象来,水平更为高绝),而融合到生生不息之大道(先天一炁)之中,真正是“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充分体现了道家之逍遥精神!
之二:黄元吉法脉第三代传人之一、谷海涛师祖。在民国时期,与龙腾剑、官德懋等其他黄元吉法脉传人,共同组成“弘道学会”,取“弘扬黄元吉祖师传承的传统丹道”之意,广传丹法。“谷海涛自幼天资聪颖,却体弱多病,常常吐血,早年入于佛教,修净土,见效甚微;中年后才入道,不到20年就小有成效”(据谷海涛之曾孙谷达圣先生口述)。
谷海涛师祖得黄元吉之全法全诀之后勤修苦炼,于1934年阴历九月初六羽化于荣县招凤山。据谷海涛之子谷醒华回忆:父亲提前数月即预先告知羽化之日期(九月初六午后六点),并通过托梦的形式提前谷醒华。是日,谷海涛师祖来到羽化亭,准时坐化,其羽化之时,含笑端坐,头冒青烟(此乃阳神化青烟而合道的方式),满空异香,身体及头顶三天之内保持温暖!谷海涛师祖羽化之后,刘客舟、官德懋等黄元吉法脉体系的前辈主持了“谷海涛先生归元纪念会”,并汇编为文集(现乐育堂传人及谷家后人手头还有文物保存),记录了这一事情。
对于这轰动一时的事件,净土学人黄书云的《谷海涛居士往生记 》也有相关描述,可以证明其真实性。不过,其文残缺不全,且存在颠倒黑白的情况。里面写谷海涛“原先学道,近年听他老师刘客舟的话改学佛”,这既与谷家后人的回忆明显不符,也不符合《谷海涛先生归元文集》的记载,同时,刘客舟先生同为黄元吉法脉核心传人,建议谷海涛“改学佛”的事情更是不合常理、匪夷所思!这些卑鄙的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就不得而知了。
谷海涛师祖的遗体,就安葬在招凤山,其肉身埋与地下,60余年不腐烂。“90年代,荣县治安稍差,常有盗墓人,曾祖坟墓也被发掘了。当初挖开之时,身体如常人,没有僵硬,甚至可以坐立!因为是冬天挖的坟,第二年春天我和父亲去上坟,实体才开始腐烂,肉质还有血色,这是我亲眼见到的。”(据谷海涛曾孙谷达圣先生口述)
之三:黄元吉法脉第四代杰出传人之一——赵德正师祖,现代丹道修炼功夫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人物之一。赵德正师祖一生经历过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以其大智慧得全身于乱世,并继承了黄元吉祖师全法全诀。赵师祖 的师父是康千里,康千里师承李应元,李应元、陶炳南、郭恒秉和朱恒泰四人为黄元吉祖师四大亲传弟子。康千里得李应元真传,在编辑《乐育堂语录》的时候,提供了黄祖师讲学第一手资料,于乐育堂功莫大焉。对于这段历史,道家混元派传人吴云青、武当九宫门传人李仁之都知悉。
赵德正师祖得黄元吉丹道全法后大隐于世,苦修多年,终成大道。廖贤阳老师(赵德正师祖之高徒)回忆:“赵老先生貌极愚朴,与当地普通之老农民差不多,但其修炼境界已然达到金液大还!”“我见到过丹道功夫达到金龟缩首、马阴藏相的无漏境界的高人,赵德正先生是一个。”
赵德正师祖金液大还,欲超尘世,在1999年,于江西赣州南部深山某洞穴闭关。入洞时,赵老没有刻意吩咐,只是说5天之后不见出来就进去找他。到了第五天没有出来,廖师进去察寻的时候,密封的闭关洞已经“空无一人,唯余红光袅袅,其他日用衣物一概完好”。如此,赵德正师祖以其德满功正,完成了“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丹道了手功夫。当时护关者廖贤阳恩师及另外两位近身侍者可以见证。
谨公布上述数例,以证黄元吉真人内丹法诀之高妙。
乐育堂取名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之意,有隐含“乐育群生”之慈悲普度之大愿。黄元吉真人在乐育堂讲学前后合计十余年,后来弟子们将其语录汇辑成篇,分为四卷,以讲学地点为名,取名曰《乐育堂语录》。《乐育堂语录》泄露千古之秘机,融北派南宗于一炉,以上乘天元丹法为主,隐藏只修元神的最上一乘丹法,实为隐仙派正传。其修特色,不避红尘生活,强调玄关为总纲,因材施教而法无定法却不离其宗,深得老子、尹喜一脉之古道家真传。同时,黄元吉先生因顺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融入了儒门“内圣外王”心法,具有极高的社会实践价值;而其心性部分,融合了禅宗的明心见性功夫。对比禅宗经典《坛经》,《坛经》纯为佛门心性之学,而《语录》则是道家性命双修之教学解答,三教圆融,直面现实生活,其实际应用价值,明显远远高于《坛经》。其悟道境界,更非“明心见性”可以概括。
黄元吉先生三次往返蜀中乐育堂,最后化形仙去,其内丹心法传授于川龙腾剑、康千里等,再传官德懋、李应元(第三代)等,第四代则有真传学者梅自强先生(得黄元吉真人丹法之部分),又有隐世传人赵德正真人,得黄元吉真人丹法全法全诀。赵德正真人于1999年肉体化光而羽化,其丹法传授于广西廖贤阳(字冬晴)。廖贤阳先生是为第五代传人。
乐育堂之名,是乐得英才而教育之地,语录是平时对弟子们讲解之记录。先生主张中派丹道,清静修为,援儒入道,援道入仙,非显非密,亦显亦密。其澈始澈终之功法,即守「中」一字。中则无过不及,不用后升前降,不讲开阖,而是「中黄直透」。指此「中」字,在身亦中,在心亦中,在天地亦中。释曰:「不思善不思恶,正凭幺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是禅家之“中”。儒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是儒家之“中”。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是道家之“中”,为修道一贯之工夫,如炼精化气,养神还虚合道,皆于此「中」字可得。此书朴实言道,深入浅出,直截了当,阅后即能自悟,实自修悟道之不朽名著,应视作修仙修圣之不二法门。
先生自丰城至西蜀,设帐于乐育堂十有余载,先后入门弟子数千人。尝于注释心经与道德经之余,即与门人讲授性命双修之理,天人一贯之道,无不阐发尽致。目的在造就人材,普渡世人。此语录言理极精深,语意至明显,引人入胜,人皆可为,是以修真之士,得此梯航,不难悟道。先生尝谓修道者,应性命双修,是以言命功者,见此而得其关窍;讲性学者,见此而知操存;谈因果报应者,见此而知重内轻外;修德行仁,其有益于人心风俗,实非浅鲜。
中国道教历代之丹经,可谓是汗牛充栋。其间门派林立,各有各的说法,且几乎尽是隐语譬词,让一般缺乏明师指示的求道者,往往一生陷入无可奈何、抱憾终身的迷茫之中。
《乐育堂语录》可谓是历代丹经中罕见的通俗著述。然而,它的真正价值决不仅仅是通俗而已,而在于明示大道真传。并且将丹道修炼付诸学者社会生活实践当中,不回避现实生活,不尚空谈,立竿乃能见影。这可以说才是真正的不凡价值。近代道教仙学的开拓者、原中中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1880——1969),曾对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等丹经著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陈希夷、邵康节、黄吉元一派的丹法,乃为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2修道的上乘法门。例如,“玄关一窍”,是历来丹家不传之秘,而且,道家门派甚多,对“玄关一窍”又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不知“玄关一窍”,修道难得登堂入室;而错认“玄关一窍”,又会使人误入歧途。可《乐育堂语录》则对“玄关一窍”针指明示,一言中的。所以陈撄宁先生认为:“学者能将(此派)玄窃之理论一一贯通,玄窍之工夫般般实验,何患不能缩天地于壶中,运阴阳于掌中。功成证果,可与三清元始并驾齐驱,岂区区玉液、金液、长生、尸解之说所能尽其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