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泰山石
[唐]李德裕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题灵岩寺泉池
[唐]李 白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再书王母池
[唐]吕洞宾
昔年留字识曾来,
事满华夷遍九垓。
无赖蚊虬知我字,
故留踪迹不沉埋。
《泰山咏》
晋代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元曲《登泰山》
张养浩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上竿”,
登岱
明代王世贞
“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
《郑生至自泰山》
明代诗人李梦阳7a64e58685e5aeb9333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
《泰山》 李梦阳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岱宗》
明代徐文通
“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振衣日观三秋曙,依剑天门六月寒。风雨黄河通瀚海,星辰紫极近长安。小臣愿献蓬莱颂,闾阖高悬谒帝难。”
《雪中望岱宗》
清代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现”。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
泰山颂
杨辛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741
这不是一首诗,而是一个对联!
上联:揽月居然凌上界 下联:搴云便要洒齐州
梁章钜撰岱庙联
登泰山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复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似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诗中“齐州烟九点”指济南八景之一的“齐烟九点”,即济南附近的华山、鹊山、凤凰山、药山等九座孤山。制
“洪崖”是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
“笙鹤”:仙乐声。
此诗大意是:百
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
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
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
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以前居住狭度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
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觉得海阔天空。
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
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问中期著名政治家、诗人、古文家和散曲作家,官至礼部尚书。
张养浩青年时代写的这首诗,表现了他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诗人将自己融入诗中,因为泰山的高大,反观到自己的渺小,提出要宽广胸怀,站答到高处,去实现一种崭新的自我。大概这也是“诗言志”这样一种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