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广义的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狭义的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首先必须是一个语言文本,这个文本有它的存在形态,如语音,词语,结构等。它可以口头的形式代代传承下去,也可以文字作为载体传承,也可以印刷品,网络媒体形式存在。尽管载体各异,但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这一客观事实。
文学作品,由一个又一个修辞构成,当然,文学的基础还是文字、词语和句法,但是这些结构主义喜欢的东西,本身并不能形成“作品”,对它们的支离也让我们对文学更加难以把握。
确实得承认,修辞就是一种句法。但是纯粹的句子并非文学,只有被布满636f7079e799bee5baa6363篇章、形成更强大的隐喻之后,文学才宣告出生。
扩展资料
文学与新闻作品是相互有交叉的,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是新闻作品,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文学性,所以文学与新闻作品是很难有明确界限的。
其次文学与历史作品也是难以明确划开界限,比如丘吉尔的演讲词,既是实用的鼓动性文章,有很有文学特色。
最后文学与哲学论著也不容易区分,比如英国的培根的《论人生》既有哲学道理也有文学意蕴,叔本华的散文集、哲学家萨特的哲学著作也很有文学意蕴,因此他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粗略概述如下: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地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文字和文学抄的区别,教课书上应该有更明确的界定和划分,但仅从字词表面上看,它们之间应该有所差异。
广义的文学可袭以包容所有文字的东西,文字是文学的奠基石,文学是用文学来散发光彩的。
卧于山顶邀请星辰共抚琴曲,举杯对月忘却古今之事。只见柳条纤柔姿态妩媚,耳闻黄莺糜倦之声唤起思绪浅吟。在凄凄楚楚的寒冷高山夜中的边岸留宿,仿佛孤独的仙人也将驾临。所说的知音到底知道多少呢?苍茫的远路只能任凭单薄的衾衣伴我上路。
不知此诗出处只能这样翻译一下。反正这会我闲着,就赏析一下吧,楼主别嫌我话多。
首先此诗韵律很好,前六句也几乎对仗工整。首句说卧岫,岫是山或山洞,既然邀星那么就是在山顶。独自在山上饮酒,对星辰发出邀请,又独自举杯对月忘怀古今,可见诗中人孤独寂寞,愁绪繁多。玉柳写出柳树的美态,纤柔妩媚,摇曳生姿。黄莺的叫声也能勾起思绪。所谓一切景于皆情语,正是心中有倦有思才能被鸟鸣唤起。这里如果改成“思唤吟”而非“唤思吟”,对仗会更工整(鄙人拙见)。
接下来可知地点由山顶变为山脚岸边,“孤仙临”这里我觉得稍有点欠妥,和上文连起来稍微有点不通。当然孤仙也可能是作者自比,这样就能说通了。我认为可以看做用了互文的手法,指凄凄楚楚地在山脚夜岸留宿。再次拙见,如将“孤仙”换为“孤魂”意思上更通也更对仗(我对对仗有点强迫症,原谅我)从芊芊,倦倦到这里的楚楚,凄凄,叠词不但使诗文富有韵律美,也完美地情景交融,体现作者孤寂落魄。最后两句是点明中心,问知音知几律,就是问知己有多么知道自己(我是这样理解的),漫漫前路上自己只有单薄的衣服,这就是在言冷,由柳可看出诗中季节应是春天,但山上温度低,今夜冷是正常的,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6但正是因为外界的冷寂让人觉得心冷,前路茫茫更是觉得冷落凄凉。
全诗意境苍凉,词藻沉郁通过描写诗人月夜宿山,饮酒赏月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寂寞孤独的心情,也体现了其对一位知己的渴望和对独自面对前路的重重忧心。
总得来说,诗很好!不知是谁写的,如有错解请不要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