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巧,平仄协调,内涵丰富,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我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为社会各阶层所喜闻乐见。
对联始于五代十国,兴盛于明清两代,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了。
中国对联与根植在中华民族7a64e4b893e5b19e337深层文化当中的“阴阳平衡”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又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对联起源于秦朝,古时称为桃符。相传古人将“桃 枝”插于门上以避鬼魅的风俗而来。
对联起源于我国古典诗词,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商周两汉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盛唐以后,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对联就是由格律诗中的对偶句和骈赋中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对联起源于我国古典诗词,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商周两汉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盛唐以后,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对联就是由格律诗中的对偶句和骈赋中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门第早逢春。
对联也叫楹联、对帖、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系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追根溯源,哪一副对联是联史上的第一副呢?众说纷纭,一般公认《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的说法,五代时蜀主孟昶(chǎng)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最古。宋代推而广之,民间几乎家家贴对联了。王安石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为明证。到了明代,朱元璋下诏民间新春都得贴春联,并微服私访,亲自为未贴联者挥毫写联。清代的康熙、乾隆等皇帝很喜欢写对联,也是对联的积极倡导者。经过历代的提倡,贴对联便蔚然成风。
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字数多少无定规,以短小精悍见称。它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可以抒怀言志,扬清激浊,使人读了既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得到美的享受。它大体分为春联、寿联、婚联、丧联、宅第联、行业联、名胜联等。一副好的对联,是思想的升华、哲理的结晶、文学知识的浓缩、音乐韵律的体现。它形式短小,寓意无穷。它用途之广、教益之多,不胜枚举。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文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9化底蕴深厚。人们对于对联的喜爱,自然是世代相袭,久用成俗。像龙门联“九朝不改青山色,百洞斧凿佛万尊”;白居易墓联“心中怀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关林联“义存汉室丹心耿,志在春秋浩气存”等,均不知出于何代,足见用联之早。
嗯,弃旧迎新来添新贵子求下联的话语文不好,我晚点写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