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记雪月之观
【明】沈周
丁未①之岁,冬暖无雪。戊申②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③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④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⑤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⑥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⑦,而返其怀。汗漫⑧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⑨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注释】
①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②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③冱(hù)寒冷凝结。④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⑤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⑥]呀(xiā):张大了口。⑦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⑧汗漫:没有边际的。⑨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赏析】
沈周是明代著名书画家,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并称“明四家”;又工诗文,为世所重。本文是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288)。作者以画家之睿眼,诗家之慧心,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作者以“月与雪争烂”、“明彻异常”为总纲,逐一描绘登楼四望所见之清秀景致:楼临水,雪囿楼,清波粼粼,树影婆娑,寒气侵凌,物我交融,一派幽闲淡雅、荒寒清空之气象。又在绘景之余宕开一笔,抒发自我遄飞之逸兴,景中融情,情由境生,自然熨帖。
【训练】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敷说 敷:铺陈。
B. 寒浃肌肤 浃:浸透。
C.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 挟:依仗。
D. 寻改数日 寻:寻思。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因凭栏楯上 ②或因寄所托
B.①又四囿于雪 ②亦将有感于斯文
C.①汗漫虽未易平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①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简答:
(1)本文是怎样描写雪月之观的?试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
(2)你从本文状写雪月之观的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选D(寻:连续。)
2.选A(A.①连词,于是,就;②介词,依着,顺着。B.二者都用作介词,表被动关系。C.二者都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D.二者都用作连词,表目的关系,相当于“用来,来”。)
3.(1)运用形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61象的比喻描摹雪月奇观,如“若涂银,若泼汞……”,又如“若镜中见疏发”等,极写雪月之皎洁,清波之澄澈。用四字排比短句抒写观赏雪月奇景的感受,活泼轻快。(2)月映积雪,雪月交辉,清丽洁净,作者为这样的澄明的景致所震撼、陶醉,而浮想联翩,觉得物我浑融。从中透露出作者老年心境的从容与平淡,同时也有久经岁月的沧桑,欣愉中不免有凄寒、迷茫之感。(此题为开放题,,答案可不拘泥一格,能立足文本,有所阐发,自圆其说,即可。)
《记雪月之观》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明代著名的书画家,书法学黄庭坚)
体裁:散文
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文章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诗人的气质,生动再现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
我也不会!!!
唉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
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e68a847a64364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
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不也很多吗?
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景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
扩展资料:
1、写作背景:
沈周一生绝意仕进,隐遁吴门,风神萧散,据云望之如神仙中人。这篇散文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时作者已六十二岁,他以画家的慧眼,诗人的灵性,生动地描绘了雪月交辉的美景。
2、作者介绍: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
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记雪月之观
百度百科——沈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