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藏传佛教是佛教吗,反对藏传佛教的来-西藏密宗是佛教的一支还是外道披着佛的外衣呀?

藏传佛教是佛教吗,反对藏传佛教的来-西藏密宗是佛教的一支还是外道披着佛的外衣呀?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佛教的本质,是指依照佛陀的规定的法门去修行,从而达到明心见性,自觉觉他,普度众生的目标。佛者,觉悟也。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诸佛教,所以心善离佛就越近。早期李敖的言论确实有失偏颇,另外可能肯定的是他指责的是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喇嘛教并不是佛教。在清朝的时候,乾隆写的《喇嘛说》已经明白告诉世人了。至于后来,为什么改名了,这个不好说。反正现在就是很多人被误导了,以为喇嘛教就是佛教,但你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两者的教义根本不一样。喇嘛教有双修、四皈依,而正统的佛教则没有。总之,佛法是好的,但人就不一定是好的了,佛教讲五戒十善,如果真正能够做到,那绝对是一个人格圆满的人了。建议你好好去了解一下。

藏密的所谓有佛缘才可以修,其实就是营销里的一种客户筛选手段,藏密里的“密”,其作用就是令到被筛选出来的“客户”有更强的归属感(1.我是被挑选出来的VIP,特别存在,人都喜欢被认同2.只有被选中的人才可以修,凡夫修不了,提升优越感,人都喜欢自己能够与众不同)
“密”有秘密的意思,人都有好奇心,越是包装的神秘,越是有兴趣一探究竟,这样可以更好地发展新的“客户”群体,标榜特殊化,借佛教的外壳,再重新包装,到处招揽门徒,发展下线
佛教八大宗就有 密宗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密宗
主要是中国唐代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 》,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本尊毗卢遮那佛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4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密宗,在中国佛教中,被列为十大宗派之一,又称为秘密教,或简称密教,其别称为喇嘛教,是从西藏语的习惯而来,因为西藏流行密教的出家僧徒,称为喇嘛,所以便以喇嘛而名教,实以人事作为教派的代名。密宗起源的传说,约有两途:
(一)从传统佛教的观念,认为释迦牟尼入涅盘以后几百年间(公元150—公元250年间),印度佛教中,出了一位龙树菩萨(又一说是龙猛菩萨),打开了释迦佛留在南印度的一座铁塔,取出密宗的经典,从此世上便有了密宗的流传。到了中国唐朝玄宗时代,有三位印度的密宗大师来到中国——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便传下了密宗的教门。再到宋末元初,由蒙古人带入了西藏的密教,经过融会以后,到了明朝永乐时期,认为密宗过于怪异,便下令废逐,以后就一直流传在日本,这在中国佛学史上,后来便称它为东密。
(二)从西藏密教的传说,认为释迦佛的一生,所传授说法的重点,都是可以公开讲说的,所以便叫它为“显教”。至于具有快速成佛的秘密修法,释迦恐怕说出来了,会惊世骇俗,所以终他的一生,便不肯明言。到他涅盘后的八年,为了度世的心愿,需要传授密法。因此,他以神通显化,不再经过母胎而出世,又在南印度的一个国度里,正当国王夫妇在后园闲游时,看见池中巨莲中间的一朵忽然放大得异乎寻常,顷刻之间,又从这巨莲的花蕊中跳出了一个婴儿,就是后来密教的教主——莲花生大师。长大以后,娶妻生子,继承王位,以种种神通威德治理国政。以后舍弃王位周游传法,到过尼泊尔,发现国王残暴失德,他便取而代之,为尼泊尔治理好了国家,飘然而去。当中国唐太宗时代,他便进入西藏传授密宗的教法,从此使西藏成为佛国。他的传法任务完了,在西藏乘白马升空而去,返回他的世外佛土。据说,莲花生大师永远以十八岁少年的色相住世,始终不老,偶然嘴唇上留一撮小胡子,点缀他的庄严宝相。西藏密教徒们集会,虔诚修习一种密法“护摩”,以火焚许多供养的物品,有时感通了莲师,亲自现身在火光中,如昙花一现,与大家相见云云。这一路的密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后来便称为藏密。
过去藏密很秘密地固守在西藏的封疆,在元朝,曾一度传入内地,但不久也随元朝的势力而消失。清初又一度传入,但大半都限于清朝的宫廷、王室。藏密部分流传到欧洲,被掺入西方神秘学派的事,是十八世纪,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殖民地的统治权之后,又想侵吞西藏,极力挑拨汉、藏之间的民族感情,煽动地方情绪,英国的学者与传教士们,便又辗转进入西藏学习密法。同时法国的传教士和学者们,有些从越南通过云南边境进入西藏学习,有些通过英国,也从印度人藏。
一直到1924年以后,汉、藏之间,互通款曲,显教与密教的学人,才有了往来,而藏密各宗若干知名的喇嘛大师们——俗称为活佛的,也就亲自来内地传教,于是藏密便在内地渐渐流传。尤因佛教各宗的衰落,听到密宗有秘密的法门,可以快速成佛面加快了流传。要发财的,它有财神法。要不舍世俗的男女夫妇关系,而又可立地成佛“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它有双修法。要求官求名的,它有增益法。总之,密宗几乎以有求必应,无所不能的姿态出现,而且以神通相炫耀,幻弄玄虚。不管是真是假,这些陪衬密宗外表的作用,便不知赢得多少善男信女们的倾心膜拜!
但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来研究,或从佛教文化发展史来看,无论东密与藏密,原始起源的传统说法,实在过于神秘,令人无法置呼。如果站在宗教性的立场,只有“信”便是,稍涉怀疑,即是渗漏。可是时代到了今天,科学的文明,到处都向神秘的壁垒钻研透视。因而,固守旧封并非上策。密宗的方法,倘使真有利于世人的,何妨再度开放南天铁塔的锁钥,把它的无上威德,多给世人沾些利益?如果打开神秘的大门以后,并无其他东西,那又何必敝帚自珍呢!因此,我来说密。
第三章 密宗的神秘
——近于神人之间的龙树

密宗的历史渊源,已如上文所说,有“东密”与“藏密”两种不同的传述。但都是扑朔迷离,更增加了密宗的神秘。笃信现实资料的学者,对此“莫须有”之说,益加不信,甚至讥笑它为愚妄的迷信。虔诚信仰密教的人,对此神秘而难明其所以然的说法,则更加肃然起敬,视为神奇尊贵。其实,两是两非都非定论。密宗之密,经过智慧的透视,究源溯本,也并非完全不能使之明朗化。总之,从现代学术的立场来研究密宗,首先要把握它的关键,从早期的东密传述中开出南天铁塔的龙树菩萨说起。(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土垂)”译音的简称,意义即是得道的觉者,但又留情入世而广度众生的慈悲大士。)
龙树,迟于释迦牟尼五六百年,出生在印度。幼时聪敏过人,而且喜爱神秘的学术。在少年时代,与同学二人,曾经遍学印度的神秘学。据说,已经练成隐身的法术,便与他的同学,行为不轨,夜入王宫,戏弄宫女,有些宫女们因此而怀孕,震惊了整个宫廷。国王用尽种种方法,甚至请术士入宫捉妖,但都无可奈何。后来接受大臣的建议,认为如非鬼怪,必是人为。就连夜在宫中布防,使每一角落,都遍布武士,随意向空握戈刺杀,只有国王周围一丈以内,不准侵入。结果,他的两个同学都被杀死,失去了法术的灵效,而显现人身。只有龙树,屏闭呼吸,躲在国王的身后,虔诚向佛祷告,许下忏悔罪恶的心愿,立誓过此一关,即出家为僧,方免于死。
龙村出家以后,潜心佛法,不久,即遍习大小乘的佛经,而且融会贯通,毫无疑义。于是就认为佛法不过如此,而释迦既然能够创教,当然他也可以独创一格。据说因此而感动了龙王现身,欢迎他到龙宫的藏经处参观收藏的真正佛学经典。他在龙宫的“图书馆”中,骑着白马,走马看佛经的题目,三个月还没有全部看完。因此,大为折服,放弃他的傲慢思想,便向龙王商量,取来人世尚未流传的《华严经》一部。据说,龙树自龙宫取出的《华严经》,一共有十万偈(印度上古原始的佛学,喜欢用长短句的诗歌方式记述,后来翻成中文,经文之外,又有长短句的韵语,便称它为偈语)。中国佛经中,由梵文翻译出来的三种《华严经》,最完备的一部,也只有八十卷。据说,龙树仅只取出原经的万分之一而已。后来龙树登台说法,也时常显现神通,使听众们只见座上有一圆满的光轮,但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云云。
关于龙树菩萨个人的历史故事,在佛教《大藏经》中,另有他传记的专著资料,译文虽然不大典雅,但大体可读,足资参考。而龙树所著的《中论》,以及与《般若经》有关《大智度论》等的佛教要典,确是佛学的重镇,思精义深,绝不可以轻视。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经过四五百年的吸收融会,到唐代为止,建立了中国佛教的十大宗派。而龙树菩萨,却成为中国佛教的八宗之祖,如:禅宗、密宗、唯识(法相)、天台、华严、三论、成实、净土等。可以说他真是佛教中的主药,方方有份,实在不大简单,也并非偶然的事。
知道了这些比较简要的龙树菩萨的历史资料,如果也用考证的方法来求证,实在无此必要。例如龙王是否代表某一人名等等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事实。
(一)因为上古到中古e69da5e887aa7a64334的印度文化,已经没有文献可徽。过去的印度人,自己并不注重历史。后世的印度文化史,是在十八世纪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才由欧洲的学者们开始搜集中古以后的残余资料,并以推测为考证,处心积虑地建立起它的体系,此须再加小心地求证于中国佛经所保存的资料。因为大乘佛教在印度,当中国的宋朝中叶,早已销声绝迹,完全从南北印度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佛教了。
(二)世界上的神秘之学,如果都可—一考证得出来,它就失去了神秘的价值而不神秘了。
但中国近世和现代研究佛学的学者们,也稍微注重考证,重新估价,认为佛教史上所称开启“南天铁塔”、传承密宗的大师,不是龙树,而另有其人,名为龙猛。于是龙猛与龙树,又二即为一,一又为二的迷离两可之说,更无定论了!然而无论如何,密宗与唯识学一样,大体说来,都是释迦牟尼涅盘(灭度)以后五百年间开始,到八百年间而集其大成的印度后期佛学,应无疑问。
把握住以龙树菩萨为密宗中心的关键,暂时撇开佛教,再来研究印度文化发展史的另一关键,就应当了解古印度的文化思想向来就偏重于宗教和神秘的学术。尤其南印度方面,是古代世界上神秘学术的发祥地,它与埃及、中国、希腊、大西洋文化系统等神秘学,都有一脉相通的关联之处。至于印度的宗教学方面,强调一点来说,它与中古以来,流传各地所创的宗教,都有亲切和秘密的关联,犹如古印度的香料一样,东西双方,都从那里输入。如果说,在这方面,就说是印度传统文化的光荣,当可受之而无愧。除此之外,又须另当别论了!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前,印度原有存在的宗教,便有婆罗门教,而且他的教士们,还是印度历史上第一等阶级的人物。与婆罗门同时存在,先后流传,甚至与释迦创立佛教时,也同时盛行,比较庞大而有力量的,还有瑜伽士派等许多派别,也就是佛经上常常提到的外道六师门。他们都与婆罗门教一样,在佛教以前,就有出家修行、吃素苦行的制度和习惯。中国佛学翻译梵文的“沙门”这个名词,在古代的印度便是一切出家修行人的通称。自释迦创建佛教的理论与行证以后,虽然他毕生说法四十九年,弘扬正理,驳斥盛行于当时印度的许多宗派和哲学理论——包括有唯物思想的,有放任主义的,有以苦行为道的,以及婆罗门教的宗教哲学,主张“神我”独尊的观念。但真正服膺释迦佛教,笃信“缘生性空”、“性空缘起”的“般若”正观的,为数并不太多。而且他当时教化所及的地区,多在中印度和邻近北印度一带,并未完全到达南印度的区域。
释迦涅盘以后,他的弟子,又因戒律(制度)和所闻心得的见地不同,逐渐分成二十多个派别,而且多半属于小乘的佛学思想,互相争论见解,达四五百年之久。至于奠定大乘佛学的根基,实由马呜菩萨开其先河。但使释迦尚未完成的传教大业得以完成“般若空观”与“非空非有”的“中观”体系,实自释迦过后四五百年之间,由于龙树的兴起,确有密切的关系。换言之,龙村曾经遍学佛教以外的各宗各派的外道,就利用他们的习惯方法,揉集而成为另一系统。但将佛学的中心见地与思想,灌注其中,并不违反人们固有信仰的习惯,而乐于接受,使得佛法普遍弘开,厥功甚伟。因此可知,密宗,实在便是印度各宗派神秘学术的总集成,而它的中心见地与思想,却皆归于佛的大教。至于显教和密教的佛法,真正开张推广的,却是后来印度名王,笃信佛教的阿育工之力。但这种演播,只是限于原始的东密而言。有关后来藏密建立大小乘佛学完整体系的理论,使释迦与龙树尚未尽臻美满的教理,完成“唯识”心学的体系和程序,则归功于距释迦八百年后,弘扬“弥勒”法统的无著、世亲两兄弟。因此而使后来的藏密学理,贯串显密的学术而成为通途的条贯。融通“般若”的“毕竟空”,与“唯识”的“胜义有”为一体两用,使佛学的奥义,更上一层楼而目极霄汉,诚有莫大的功勋。
第四章 密宗理论之依据
无论东密与藏密所标榜的历史渊源如何久远,但它的佛学和修法理论的完整体系,虽自释迦过后八九百年间无著、世亲两兄弟完成“唯识”法相学后,为密宗的修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精详的理论,但根据“唯识”与“般若中观”的精义而确立密宗“即身成佛”的奥义,在藏密的发展系统中,由初唐开始一直到明代,从阿底峡尊者著《菩提道炬论》,再到宗喀巴大师著《菩提道次第论》止,才是正式的完成。其次,由初唐到元明之间,如红教的“大圆满”,花教的“大圆胜慧”,白教的“大手印”等等修法,虽然也本于“唯识”与“般若”的见地,但与其说是“中观“的修法,毋宁说是禅宗心法的同源异派,较为适当。再其次,东密修法的理论,唯未完全采用“唯识”的大系,但其主要重心,实不离于“唯识”的“胜义有”观。有关这些学理依据的理由,牵涉太广,暂且不谈。

大日如来与宇宙万有的本体论

东密最基本的大经,便是《大日经》、《金刚顶经》。《大日经》以“毗卢遮那佛”为密教的本尊,也别称为“大日如来”。他是法界独一无二的一尊,借用哲学的术语来说,他便是超越于宇宙独一无二的本体。用佛学的名词,他便是“法身佛”。他与自性成为眷属,也等于说,宇宙万有,都是他自性本能的附属品,他在秘密性的金刚界的心殿之中,永恒不断地自受所有的法乐。《大日经》所说的道理和境界,便是他说出自身所证到的圣智境界。
透过《大日经》所说的这些基本原理,我们便可知道人类本自具备超越于宇宙万有的自性本能,根本上,便自具有无比的纯真、至善、至美的万有功能。它便是法界宇宙万有和人类本性自我的主宰。除此以外,再无其他另有的第一个因,更不是人类所奉献给他的成果。它便是由小我归还到本有的大我,而且无所谓有你、我、他的分别之真我。那么,他与显教、密宗互相共同的《华严经》上所说的“毗卢遮那佛”的原理完全一致。同时,也和唯识学所标榜的人性与众生共有同体的“阿赖耶”藏识的正反面,本自具有“真如”性体的理论和原则,完全相契。而且《华严经》由龙树大士所出,《大日经》也由龙树(又说为是龙猛)所出。《华严》为唯识学的基本要典,同时也通为密宗的大经。由此而知,后期佛学之有密教,它与龙树菩萨关系的来龙去脉,就不难探索可知。

心向往之的即身成佛

但是,一般显教的佛学,无论大乘和小乘的理论和修法,都说由一个普通平凡的凡夫,要修证到成佛成圣的阶段,实在非常之难。在小乘的佛学中,认为至少要死后重生人生,连续修持好几生才能证果。到了大乘佛学的唯识法相宗,认为由凡夫到成佛之路,必须要经过三大劫。等于说,要经过无数次的世界成坏,才有成就的可能。一般人在开始学佛学道时,总带有多多少少,或潜在而不自知的功利观念,对于多生累劫修持成佛的说法,和遥远而不能把握的道德升华和善行的结果,不是望而却步,就是多数半途而废。极难至诚修学,遭遇曲折困难而永无退志。只有禅宗,标榜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比较富于吸引力,会使一般人生起追求的渴望。除此之外,密宗“即身成佛”的号召,则更能引人入胜。
此外,在佛学的修法中,无论显教的任何一宗,乃至禅宗,除了采用禅定的静虑——止观等方法,作为修持的凭借以外,其余的学理,大体上都是智慧思维所得的成果。而且汪洋倘恍,难穷边际,使一般浅智的人,感觉到难以凭借,更无绝对的把握。而在密宗呢?提出有“三密”的加持功德,使人容易得到“即身成佛”的效果。而且花样百出,可使修学密宗的人,昼夜忙着“有为”而求达“无为”涅盘的成果。这是人们多么喜欢的事,也可以说,它是经济价值高而成本较为低廉的成佛捷径。所以释迦牟尼遗言中提到,后代末世的时期,大乘佛学的智慧成就之学,一一衰落,唯独密宗与具有宗教性信仰的净土宗,才能流布不息。以此证之于现代的趋势和事实,却甚为相似。

密宗三密中的身密

密宗所谓的“三密”,就是身、口、意的三重内涵的秘密。所谓身密,归纳起来,应有两种意义:(1)人体本有的奥秘,它与天地宇宙的功能,本来便具有互相沟通的作用,只是人们没有通过大智慧的理解,没有经过合理方法的修持,所以永远没有发挥伟大的作用。(2)密宗认为有各种传统渊源于远古的方法,加持到修学密法的人身上,便可使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迅速地与神人互通,天人一体,进而至于成佛成圣。
但是,从东密与藏密的范围来讲,关于身密的道理和修法,却各有不同的基础。以东密来讲,透过人体两手十个指头,配上心理想象的意念,契合某一修法,便互相结成各个不同的“手印”(中国的道教,叫作捻诀),便可产生加持修学密法者的效力。因此,对于人体十指具有无比潜能的奥秘,实在有值得研究的必要。而以藏密来讲,认为除了“手印”的威力以外,关于人身气(气机)脉(内腺)的作用,便本自具有“即身成佛”与天人互通的奥秘,几乎与中国道家的气脉之说,可以互相辉映,益增光华。(有关密宗“手印”的部分图)

......................

五、西藏佛教密宗文化简述
研究西藏佛教文化,是一个专门的学术问题,不是约略可以说明,也不是现势所需要,现在只从几个要点摘要述说,作为常识了解而已。并且依照历史演变作阶段性说明,比较容易清理出头绪来。
自唐太宗贞观十五年间,文成公主遣嫁于藏王以后,西藏才决心建立文化,派遣宗室子弟到印度留学佛教,依梵文“笈多”字体创制文字,翻译佛经,并请北印度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到藏,建立密教,西藏文化从此奠定基础。但当时从文成公主入藏的几十位儒生道士们,也播下了不少文化种子,据我所知道的,西藏原始密教,有一部分咒语和符箓与坛城等(坛城具有原始宗教图腾的作用),与道教南宫正一派的很相似。同时在西藏,也可见到刻画的八卦与太极图。喇嘛们的卜卦方法,大体也用天干地支配合奇门遁甲的算法。就是到现在西藏所用的历法名称,还同我们古老的十二生肖象征阴阳气序的纪年方法一样:例如鼠(子)年,牛(丑)月,虎(寅)时等类。还有在密教未传入西藏之前,本土原来有一种巫教,俗名称之为黑教或笨教,到现在仍然存在。现在的青康两省边境,大约还有黑教徒千余人。这种巫教,与道教符篆派,更多相同之处。在元代与刘福通等的白莲教,清代的红灯照,都有关系。这类远古遗留的巫祝与方术,不单是一个蛊惑性的邪术,有时候还牵涉到政治问题。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新疆西藏边地的用兵,与明末遗老,隐迹边疆,组织教民以图复国的事有关,巫教也屡被运用。
文成公主是一个具有才能,并且有坚定宗教修养的女性,当其遣嫁西藏,从她个人来说,是一种痛苦的遭遇。以一个有高度文化水准,富于文明国度的知识女性,去做落后地区的妃子,确有无限悲苦和重大的牺牲之感。汉唐以来的和著政策,留给人们许多哀怨的思情。例如汉元帝时代的王昭君等人,都是为国家政策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伟大女性。所以后来诗人有讽刺“汉家长策在和蕃”的类似吟咏,隐隐约约都认为这种政策是民族的一种耻辱,其实,也只是一个时代的政治观念的不同而已。文成公主的个人遭遇虽然不幸,她却为唐朝降服了西藏,亦为西藏开辟了以后的文化基础。西藏境内拉萨等地,有许多地方与寺庙建筑,相传都是文成公主或莲花生大师看了阴阳风水才决定的,并且有若干地区,到现在还列为禁区,不敢动土开辟。西藏境内的五金矿藏很多,但到现在还坚奉祖宗遗训,不许开采。
西藏自初唐从印度传入佛教,亦正当玄奘大师取经回国时期。那时印度佛学,已多为后期佛学,唯识、中观、因明,与弥勒菩萨五明之教,特别昌明。般若毕竟性空与唯识胜义实有的论辩,各擅胜场。所以西藏的佛学,一直保有这种论主派明辨的学风,思惟极须正确,辩论务必精详,往往为了一个问题,穷年累月,互相研究讨论,孜孜不休。这种治学精神,非常值得钦佩,保持印度后期佛学的遗风(可参考唐玄奘法师传)。就是现在的西藏,要考取得一个格西(法师)的资格,必须积十余年学问,当着僧俗数干人,或数万人面前,公开辩论一个佛学主要题材,经大家倾服,才公认他的学问修养,可以做格西,才取得法师的资格。关于佛经的翻译,因其文字根本脱胎于梵文,译来比较容易准确,经典也多一些,大体与内地翻译的差不多,但其精神,特别注重密教,所以密宗部分,比内地翻译多了许多。其本土先哲著作,也很丰富。不过内地译本,亦有少数为藏译所无,如般若部的《大智度论》等。唯西藏人对佛学修养,自视甚高,认为内地几乎无佛法,简直有些闭户称尊的气概。内地一般倾向西藏密宗的学者,甚至也随声附和,未免有冒昧学步,自他两误之嫌。
密教佛法部分,多半自莲花生大师所传,与内地唐玄宗时代,印度密宗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传入中国的密法,大致相同。我们的密宗佛法,由盛唐到宋元,都很盛行,到明朝永乐年间,才明令摒弃,除保有少数无关宏旨的咒语与方法外,都流传到日本。现在是这样分别:称传入日本的密宗叫东密,西藏的密宗叫藏密。藏密的特点,有些的确是东密所无:(1)藏密融会印度婆罗门教、瑜伽术等的修身方法,进而修炼精神,升华超脱,以入佛法心要大寂灭海的境界。用现代术语说,是一种最高深的身心精神科学,实验心物一元的实境。它的方法,也很合乎现代的科学化,所以现在欧美人士,如德法英美等国,倾心学习者很多,推崇备至。这一部分理论与方法,许多相同于内地正统道家传承的方法,但非一般旁门左道可及。(2)藏密中有一种调治心性之学的方法,如大手印、大圆满等等,同内地的禅宗又极同,这种方法与学理,摆脱宗教的神秘色彩,直接证验到“明心见性”的境界而且历代传承的祖师当中,亦有汉人,只是不及禅宗的神悟,始终落于签象之中。密宗到底属于秘密教,咒语的难解,效果的神奇,配合虔诚的宗教崇敬信仰精神,加上未经开发的森林地带,与雪山的神秘性,故使整个西藏,永远笼罩在神秘的气氛当中。此外,密教还有一特点,其精神虽然出离世间,其方法不是完全遗世,它是联合人性生活而升华到佛性境界的。因此他们的修持,有一部分包括男女双修的双身法,流弊所及,祸害丛生。宗喀巴大师的改革密宗,创立黄教,就是针对这种方法的反应。大家看过北京雍和宫的双身佛像,一定会有许多疑问。其实,这只是密教的一种方法,说明人的生死之际,就在一念的贪欲迷恋,转此一下子,可以使精神解脱,升华到身心物欲世界以外,趣入寂灭境界,得到不可思议的妙乐。可是正因为其方法,利用人性兽性的习惯而自求超脱,反容易被人托辞误解误做,唐到宋元明间,密教在西藏的情形便是这样。甚至,牵连蒙古在内。
宋代有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入藏,提倡正知正见,传授中观正见的止观法门,著有《菩提道炬论》,影响西藏佛法甚大,由此种下了明代宗喀巴大师改革佛法的种子。那时,有一内地学禅宗未透彻的僧徒,名大乘和尚,跑到西藏提倡中国佛法,标榜无想念为宗,号召徒众亦不少。后来与阿底峡弟子当众辩论,被驳得体无完肤,狼狈而逃。所以西藏佛学界,一直认为内地无真正佛法,这很幼稚可笑、主观的观念,即栽植于这件事上。抗战时期,黄教东本格西,到成都讲经,还是这样说法,曾引起一场辩论。其实,他们对内地真正佛法的确茫无所知。就以黄教的中观正见,所传的止观法门,与内地正统禅宗,及天台宗的止观定慧法门相较,并不见有特殊的超胜地方。
明代永乐年间,宗喀巴大师创立黄教,根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与《略论》,以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道的五乘次序,贯串戒、定、慧、解脱的究竟。同时又集合密教的修法理论,著有《密乘道次第论》。加以严守戒律,清静专修,注重弥勒五论的发扬,确为西藏密教放一异彩,他的传承教法,一直流传到现在。自文成公主进入西藏,宗喀巴大师感化西藏,使西藏的文化,达到一个完整的高峰。虽然如此,历史的演变,盈虚消长,穷通变化,永无停止。
西藏密教,自初唐到现在,大致分为四派。(1)宁玛派(俗称红教),后又分为五小派。现在多半还流传在后藏及青康等边区。(2)噶居尔派(俗称白教),内分九小派。现在主要传承,在西康打箭炉木雅乡的贡噶山一带。(3)萨迦派(俗称花教),从元代大宝法王以后,一直在前后藏各地及青康等处流传。又循金沙江流域,如云南怒江、丽江等地,亦传承此派密教,极具声望。(4)宗喀巴大师所创的黄教。现在前后藏的达赖、班禅,蒙古的章嘉大师等,都是掌教的领袖。现在美国旧金山传法的帝洛瓦喇嘛,也是蒙古有权威的有道高僧。
上面所讲的前三派,都从历代沿革改变而来。但依黄教看来,认为并非正见的佛法。黄教的修法,除中观正见,止观法门以外,密教佛法,特别注重大威德金刚修法与时轮金刚修法。如第九代班禅大师在北京南京各地,先后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有十一次之多。清兵入关之初的几位皇帝,都亲自学习过密宗,如雍正、乾隆皆是此中行家。以前我在西康,据几位汉人喇嘛说:《大威德金刚仪轨》,雍正曾经亲自翻译一次,为历来密宗译本中最完善的一种。我曾为此译本,多年寻访,现在还未找到。由此可见清朝在政治上的措施,任何事都很小心,所以雍乾两朝,对蒙藏的政策,从清廷立场来看,确有其独到的成功,在此不必详论。
现阶段中的西藏,大体仍很保守,但上层社会,确实具有高度的文化知识,如一般大喇嘛与贵族们,能通英文者很不少,对于世界现势并非不了解,或者比一般看法,更有深刻的理解。不过他们是安于平静无忧的生活,不想与外界多接触,大有希望外界遗忘了他们一群的气概。他们认为西方物质文明的发达是发疯,科学领导世界人类会快速地走向灭亡之路。西方人偏重专制式的教条信仰,是盲目的迷信,缺乏智慧的分析,佛学是注重智慧的追求使精神和人格升华,不是盲从迷信的。他们内心深知要西藏永远安定,只有中国强起来才有保障,是有时间空间性的。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古文翻译,急!! “染指于鼎”出自什么时候? 染指于鼎的意思 子公染指于鼎 翻译 血的字成语有哪些 什么血丹什么的成语 成语什么什么什么血 血什么亲情成语 “锐”组词有哪些? 锐可以组词什么 锐的组词有哪些 锐组词是什么 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是啥意思 人们说我大智若愚,什么意思 西藏密宗上师是 怎样评定出来的? 藏传佛教是佛教吗,反对藏传佛教的来 还有很多人说密宗是佛教的外道?,这是怎么回事 现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哪个才是真正的佛教? 带礼的四字词语 带礼的词语 带数字的成语四字词语 带有礼字的成语 鸿运当头怎样移植? 鸿运当头长出幼苗如何移植 鸿运当头的侧芽如何移植 鸿运当头怎样移栽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 淳于髡翻译 翻译如下段落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 ①... <孙子兵法》中句子"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什么意思?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什么意思 关于“幽”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带“幽”字的成语有哪些? 有幽的四字成语 有关幽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曹操送荀彧一只空盒子 曹操送荀彧一盒子,荀彧打开后见是空的,为何马上服毒自尽? 荀彧见了为什么马上服毒自杀? 荀彧之死有何真相,为何曹操送得空盒后,荀彧看见后就死亡了呢? 曹操送荀彧一只盒子,荀彧为什么立马自杀了? 观音卦第84签求婚姻 急,求高人解签 第八十四签求解 求爱情凡事不可移动也此卦寒鱼离水之象怎么解啊 优缺点是什么? 为什么醇基燃料油能够完全代替汽油柴油 醇基燃料的优点缺点 生物醇油和醇基燃料为什么没有大量推广开来 醇基燃料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求大量的温柔的四字成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