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323子语鲁大师乐①。曰:“乐其可知也②;始作,翕如此③;从之④,纯如也⑤,皦如也⑥,绎如也⑦,以成⑧。”【今译】孔子告诉鲁国乐官关于音乐的百理论,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时,和谐协调;乐曲展开以后,声音美好,节奏分明,余音袅袅不绝,直至演奏结束。【注释】①语(yù):告诉。鲁大(dài)师:鲁国的乐官之长度,负责诗教和乐教。②其:副词,表示论断,相当于“乃”。 ③翕(xì):和顺协调;如:助词,用作形容词后缀,相当于“然”,表示“样子”。 ④从:同“纵”,放纵,展开。⑤纯:内美好。⑥皦(jiǎo):明亮,这里指节奏分明。⑦绎(yì):连绵不断。⑧以成:而后结束。【评点】本章孔子谈论的是演奏音乐的理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辅助修德。孔子精通音乐,给乐官分析演奏的过程起、承、转、合。开始时,各种乐器配合默契,做到八音和谐一致。接着清新有致、节奏分明。而后,乐声悠悠,不绝容如缕,最后戛然而止。孔子把没有形质的音乐用语言描绘得如此明白、生动,向音乐大师表述了音乐演奏的一般要领,目的在于以乐辅礼。
【原文】子语鲁大百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
【译文】孔子对鲁度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问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注:“翕”,盛也。答“纯”,和谐也。“?”,其音节明也。“绎”,调达(连绵)之貌。“以成”,乐曲结束。
这句话代表了孔子评价春秋时乐舞的结构方法的观点。内“翕如”、“纯如”、“?如”、“绎如”都是古人形容音乐节奏的词语,分别指奋振兴举、闲雅淑静容、净洁明澈、连绵流畅。
意思是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62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翕如也”意思是:声音繁美。“纯如也”意思是:悠扬悦耳。“皦如也”意思是:音节分明。“绎如也”意思是:连续不断。
读音:“翕”读xī。意为合、聚、协调。“纯”读chun。意为美好、和谐。“皦”读jiǎo。意为音节分明。“绎”读yi。意为连续不断。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论语·八佾》。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