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因长时间不学而生疏”的成语: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成语】: 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拼音百】: sān rì bù tán,shǒu shēng jīng jí
【解释】: 三天不弹琴,手就象长了荆棘那样不灵活。比喻一停止练习,技艺就会生疏。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这果真是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扩展资料:
因长时间学习而不生疏,熟练的成语:熟能度生巧。
【汉语成语】熟能生巧
【汉语拼音】shú néng shēng qiǎo
【词语解释】熟练了内,就能找到窍门,形容容做事非常熟练。
【字词解释】巧:巧办法。熟:熟练 。
【成语出处】《镜花缘》第三十回:“唐敖道:‘九公不必谈了。俗话说的熟能生巧。”译文:九公不必多说了,俗话说的好,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一拥而入:体育场的大门刚一打开,球迷们就一拥而入。
怒气冲冲:冲冲:感情激动的样子。形容非常生气。
聚精会神:聚、会:聚集。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说话。
千钧一发:形容情况十分危急。
精兵简政:简:使简化雨后春笋:形容新生事7a64e58685e5aeb9336物大量涌现。
琳琅满目:比喻眼前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事物。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非常高大,气概豪迈。
千方百计:方:方法。讲:办法。想尽和用尽各种办法。
津津有味: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漫画书。
争先恐后: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们争先恐后地在跑道上飞奔起来。
如饥似渴:比喻要求很迫切,就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兴高采烈:兴:兴致。采:精神。烈:旺盛。形容非常高兴的样子。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的样子。
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形容旧的面貌改变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赞叹不已:看到他写了漂亮的毛笔字,大家赞叹不已。
波澜壮阔: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他十分激动。
引颈受戮: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
衣不曳地:曳,拖动。衣服不沾地,比喻非常忙碌。
水洁冰清:像冰水一样洁白清净。形容人品高洁或文笔雅致。
如鲠在喉: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理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仰事俯畜: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活妻儿。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为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这个人为恶不悛,终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无补于时: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 现在不努力学习,等将来后悔了也无补于时了。 有脚书厨: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一字一珠:一个字就像一颗珍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一拥而入:体育场的大门刚一打开,球迷们就一拥而入。
怒气冲冲:冲冲:感情激动的样子。形容非常生气。
聚精会神:聚、会:聚集。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说话。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2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你好,望采纳。
1、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
3、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5、差强人意:差,稍微地.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形容书籍极多.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8、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1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也可写作“重振旗鼓”.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2、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贬义.
13、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14、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应与“不约而同”也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15、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应与“无可厚非”区别开来,“无可厚非”意为不可过分指责.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后者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16、莫衷一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17、鞭辟人里:里,里头;辟,透彻.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使用时要注意语境,不要随便滥用.如:“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很全面,可谓鞭辟入里.”这一句就因误用成语犯了前后不一致的毛病.
18、刮目相看:《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吴国大将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读书,学问大进,取得令人惊奇的成绩.鲁肃说:“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说明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注意本成语一般用来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19、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如:“他这种做法实在不足为训.”注意不能将这里的“训”理解为“教训”.
20、莘莘学子:众多的学子.该词前面不能再加任何的数量词.
21、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不能误用作贬义.
22、仁者见仁:指对同一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
23、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
24、不稂不莠:稂,狼尾草.全词比喻人不成才,没有出息.
25、附庸风雅:附庸,追随;风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能误用作褒义.
26、含英咀华:咀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4,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
27、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片言只语作为自己的话来说,多用来形容一味重复别人而缺乏主见.多用作贬义.
28、无所不为:没有不做的事,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多用作贬义.
29、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使用时不能只看其表层意思.
30、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本词一般用作贬义,用于自称含自谦义.
31、休戚与共:休,欢乐;戚,忧伤.彼此间忧喜和祸福共同承担,指同甘共苦.注意不能将本词与“息息相关”混淆,后者只比喻关系密切面无同甘共苦之义.
32、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不要错误地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33、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的细腻生动.不要把它误解成原形毕露之义.
34、贻笑大方:大方,有见识的内行.让有见识的内行见笑.“大方”是理解本词的关键.
35、数典忘祖:典,典籍,指古代的礼制、历史.数典忘祖比喻忘本.现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无知.
36、鹿死谁手:鹿,原比喻政权,后亦比喻争逐的对象.鹿死谁手原指谁获得政权,后泛指谁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