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1、济南战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62役时间:
济南战役时间发生在1948年的秋季,济南战役时间是在1948年9月,这场战役开始的时间是9月16日,济南战役结束的时间是9月24日,共计八个昼夜。在这个时间段内,比较受人们关注的是9月23日攻城战的全面开始,这个时间段在整个战役中,是至关重要的。
2、济南战役伤亡情况:
在1948年秋季的时候,一场战役让国民党伤亡惨重,这场战役就是济南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共产党的伤亡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少的,即使是相对比较少的伤亡人数,数字依然是令人感到难过的。在这场战争中,国民党伤亡的人数10万余人,共产党伤亡人数是2万余人。所以总的来讲,济南战役伤亡人数在12万人左右。
在这些伤亡人数中,虽然共产党的伤亡人数较少,但是由于这场战役集中地兵力较多,而且是一场比较大的战役,这次的伤亡人数比其它的小型战役来讲还是比较惨重的。据相关资料记载,这场战役中,前半场战役伤亡的人数是不多的,但是到了9月23日,也就是战争结束的前一天傍晚,最艰难的攻克内城的战争开始了,直到24日凌晨5点30分,这期间的伤亡是比较惨重的。
在这个时间段内,国军的兵力集中在了守卫内城,共军攻克内城并不像前期的战争那么容易,持续的战争使得兵士的体力下降,这就使得战争异常困难,不少的人在回忆这场战争的时候,最难以忘记的就是最后的这个时间段。
有老兵在回忆这场战争的时候,曾经明确的说过,济南战役伤亡最惨重的是23日傍晚至24日凌晨这个时间段。具体在这个时间段内的伤亡数字已难以统计,但是人们心中依然难以忘记那个血奋战的场面。
歌手编号: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上一页 回书目 下一页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一部分
从豫东之战到济南战役(10)
在粟裕指挥下,华野主力在兖州、邹县地区严阵以待,准备打援。邱清泉等得知华野主力集结的消息,深知北上凶多吉少,有意拖延,济南战役结束时,邱清泉兵团才到达城武、曹县一带,未与解放军接触即迅速后撤。有人认为粟裕把敌情估计得过于严重,预定的阻援计划实际上没有实施,济南就解放了。粟裕认为:“虽然,在豫东战役中,我军一度攻克当时河南省会开封,但是,济南守城的兵力和构筑的工事,都比开封为强,打这样坚固设防的省会,我们还是第一次。毛泽东同志以攻打临汾费去72天的事实,告诫我们谨慎从事,这是正确的、必要的。尤其是战略决战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攻济能否成功,与战略决战关系很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次是战略决战阶段的序幕,必须谨慎从事。在以往攻城失败战例中,有些是正当守敌已经精疲力竭,再经受不住最后一击之际,可是各路援敌已蜂拥而至,我军背后受敌,以致只得被迫撤围,这种‘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事情,决不允许在战略决战即将到来的时刻重演。必须谨慎从事,以最坏情况作根本的出发点。徐州地区的敌人正是慑于我军打援集团兵力强大,才不敢贸然进犯。敌人增援部队不敢前来,正说明军委、毛泽东同志攻济打援方针的正确。”[1]
解放军攻占外城后,连日作战已十分疲劳。许世友决定不给王耀武以喘息之机,连续作战。指示九纵由东南角攻击,十三纵由西南角攻击。九纵担任主攻的是73团,济南内城城墙有14米高,城墙上有三层火力网,东南角城墙上有一坚固建筑物——气象台,是全城的制高点。护城河宽5米,水深2米。大家看了地形,都感觉从这里突破十分困难。可是这里护城河比较窄,便于架桥。一旦登上城墙,占领气象台,就可以控制全城。
23日18时开始炮火准备。一小时后,突击队开始行动。王耀武的主力部队以密集火力封锁和反突击顽强抵抗。前两次攻城都失利了,而且造成73团重大伤亡。聂凤智调整了部署。24日凌晨1时30分,九纵的全部炮火向内城东南角猛轰。73团7连突击队迅速登城。第一突击组刚登上梯子,就受到城上侧面火力的射击,大部伤亡。这时,2班长李永江奋不顾身,率领全班再次登城。云梯比城墙矮了一截,李永江扒住墙砖,飞身跃上城头。占领了气象台,控制了制高点。当7连全部上去后,国民党军开始反击。伤亡过半的7连与数倍的国民党军殊死搏斗。在这千钧一发之际,8连、9连也登上城墙,投入战斗。73团经过三小时的战斗,终于巩固了东南角突破口。[2]
与此同时,十三纵攻击济南内城西南角的坤顺门。37师109团于19时10分登城,首先突破。国民党军实行猛烈的反击,企图封闭突破口。109团大部分牺牲在城墙上。面对不利形势,110团在炮火支援下奋力登城,城墙突破口处到处是牺牲的我军战7a64e58685e5aeb9363士和敌军的尸体,他们来不及搬运,踩着尸体向上冲。经过四个小时的战斗,到24日拂晓,37师控制了坤顺门近100米长的城墙,实现了突破。九纵、十三纵像两把尖刀,冲开了王耀武的最后防线,插入了济南内城。[1]
九纵73团和十三纵109团的英勇战斗,为济南战役的最后胜利开辟了道路。战役结束后,73团打得仅剩三个连,109团也是“建制破坏甚大”,十三纵37师师长高锐也在战斗中负伤。为了表彰九纵73团和十三纵109团的功绩,山东兵团首长于1948年10月10日颁布嘉奖令,授予73团“济南第一团”,109团“济南第二团”的光荣称号。建国后济南进行城市改造,拆除了旧城墙。惟独保留了73团战斗过的内城东南角,并在气象台的旧址上建起一座雄伟的建筑。陈毅元帅亲笔题名“解放阁”,以纪念济南战役中的英雄们。
9月24日晨,济南城内的国民党军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王耀武在大明湖的北极阁指挥部里,和各旅的通讯联络都已中断。解放军四个纵队与国民党军展开巷战,向大明湖畔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逼近。眼看大势已去,王耀武把指挥权交代给参谋长罗辛理,自己带领卫兵于11时由北极阁通往城外的坑道向北突围逃跑。
在内城最后的战斗中,面对丧失斗志、慌乱逃窜的国民党军,解放军的政治攻势发挥巨大作用。在战前兵团政治部就指示各纵队,对战斗中俘虏的国民党士兵,要实行“边打边补充”的政策,动员他们就地调转枪口。把俘虏立刻补充进部队,省去了看俘虏的人员,解放军越打人越多,越打士气越旺盛。一个指导员说:“当时补充了一个小伙子,经过简单的教育后,他便告诉我们敌人的警备司令部在哪里,从哪里打合适,里面的兵力布置等,给我们的指挥以很大的便利。”渤海纵队攻入东关后,在围墙外壕捉到一个班的俘虏。这些人原是挖战壕的,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军关闭了围墙出口,把这一班人扔在外边不管了。他们只好在散兵坑里躲避两边的炮火,渤海纵队攻上来,他们就缴了枪。解放军马上把这些俘虏补充到各班参加战斗。24日攻进内城后,国民党败兵满街道乱逃。这些刚解放的战士到处喊话,宣传政策。这对瓦解国民党军斗志,迅速解决战斗起到了极大作用。[1]
24日14时,解放军四面包围了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省府地下室的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参谋长罗辛理等绝望之下,派人出来接洽投降。黄昏时,内城战斗结束。城外马鞍山、千佛山的守军也于26日放下武器。历时八天的济南战役结束。
9月22日战斗尚未结束,毛泽东就指示华野首长:“为预先准备在我军攻入城内王耀武率其死党突围而出分路逃窜时全歼该敌勿使漏网起见,你们应在其主要逃路及次要逃路,近距离及远距离布置多层堵击力量。”[2]23日,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命令鲁中、渤海各分区的地方部队、干部、民兵在济南外围的各交通要道布置警戒,搜捕王耀武和外逃的国民党残兵。9月28日早晨,寿光县委机关驻地屯田村民兵刘金光等三人正在值勤,从西边公路上来了两辆大车,车上坐着五男二女。民兵查问他们的来历,说是济南逃难出来的。化名乔坤的王耀武躺在车上装病,用白毛巾盖头,棉被遮身。民兵见他们说话不是济南口音,形迹可疑,便将他们扣留,送到县公安
王耀武被俘局。审讯干事王洪涛挨个盘问,见王耀武脸的上部皮肤很白,很像戴军帽的痕迹,于是认真盘问起来。王耀武自称开饭馆,却说不出饭馆的字号。与其他人的关系,口径也不一致。到下午提审时,王耀武表情恐惧,态度失常,刚问了几句,他就说:“我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干脆就说了实话吧。我是王耀武呀!我要找县长谈谈。”听说捉住了王耀武,张县长马上赶来。王耀武交代:24日中午他从济南北门出城后,在外围的一道工事里隐蔽到天黑。当夜下雨,他们在村子里化装成商人,25日走到周村。在周村雇了大车,27日到益都,当夜赶路想逃往青岛,没想到28日一早就被抓住。此后,王耀武被送到华东局驻地,又转至华东军区高级军官教导团。[1]
济南战役,华野全歼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及其所属部队共84000人,俘虏王耀武等将级军官23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并策动吴化文部20000多人起义。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中伤亡26991人。济南战役后,驻烟台、临沂、菏泽的国民党军先后弃城逃跑,至此,山东境内除青岛外,均获得解放。
济南战役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第一次攻克有国民党军重兵防守和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动摇了国民党军企图依托大城市进行顽抗的信心。济南战役中,解放军连续作战,在城市攻坚、步炮协同的战术和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粟裕在1948年10月4日对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中指出:济南战役的胜利“证明蒋介石的任何防御,皆挡不住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人民解放军能够攻占任何坚固设防的大城市。人民解放军不仅能够在运动战中,于很短的时间内歼灭大量敌人,而且在攻坚战中,于很短时间内亦能歼灭大量敌人。仅就此次济南战役来说,歼灭敌人的数量就比战争初期全国各战场一个月歼敌的总数还要多”。
[1]
寿光县公安局:《捕获王耀武经过情形》,1948年9月28日。
上一页 回书目 下一页
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重兵守备的山东省济南市进行的大规模攻坚战。
1948年秋,国民党军被迫改“分区防御”为“重点防御”后,蒋介石令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所部固守济南,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集中17万人的3个机动兵团伺机北援。济南作为津浦、胶济铁路交会点,北靠黄河,南倚泰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第二“绥靖区”以济南内城为核心防御阵地,以外城和商埠为基本阵地,以济南外围县镇及制高点构成外围阵地,各阵地内均构筑众多的永备和半永备型工事,形成能独立作战的支撑点。集中兵力约11万人。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华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3东野战军攻取济南,同时准备打击徐州北援之国民党军。华东野战军遂集中兵力,组成攻城、打援两个兵团,由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统一指挥。攻城兵团由约14万人组成,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打援兵团由约18万人组成,由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攻城兵团于9月16日晚发起攻击后, 迅速突破济南外围防线。经8 昼夜激战,至9月24日全歼国民党内城守军(内1个军起义 ),俘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牟中珩和国民党山东党部主任委员庞镜塘。 济南战役,共歼国民党军10.4 万余人(内起义2万人),俘国民党军高级将领23人,缴获各种炮800多门,坦克、装甲车20辆,汽车238辆。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坚守大城市的信心,锻炼和提高了人民解放军攻坚作战能力。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执行中央军委关于“攻济打援”的指示,在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济南战役(也称济徐战役),以参战总兵力的44%约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以56%约18万人组成打援集团,经过8昼夜的激烈攻坚作战,在徐州之敌尚未来得及北援的情况下,全歼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一个军2万人),南京与天津间的最大城市山东省会济南宣告解放。攻克济南表明,人民解放军开始突破带决战性的攻坚战这一关,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1948 年8 月,敌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依据南京军事会议决定的战略方针,进一步加强了各战略要点的防御工事和兵力,将原来的整编军改为兵团,连同原有的兵团共辖7 个兵团,并进一步加强了几个主力兵团的兵力,分别配置在以徐州、信阳为中心的地区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63,以加强中原的防御。其中,徐州“剿总”共辖6 个绥靖区、4 个兵团,连同特种兵及保安团队共70万余人,其部署是:第1、第2、第3、第4、第9、第11绥靖区共15 个整编师42个旅分别防守淮阴、济南、台儿庄、菏泽、海州、青岛等地;第7兵团3个整编师6个旅位于徐州以东新安镇地区,第2兵团4 个整编师13个旅位于商丘、砀山地区,第13兵团2 个整编师6个旅位于固镇、蚌埠地区,第16兵团3 个整编师6 个旅位于郑州地区。另“剿总”直辖2 个整编师位于徐州。
中原、华东两野战军在战争第二年,经过内外线配合作战,歼灭了大量敌人,解放了许多重要城镇和广大乡村,打通了中原、华东两解放区的联系。在山东境内,除青岛、烟台、临沂、济南等孤立据点尚为敌盘踞外,其余已全获解放。此时,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第1、第4、第8纵队位于毫县、涡阳地区,第3、第6、第10、两广纵队及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位于济宁、嘉祥、金乡地区,苏北兵团第2、第11、第12纵队位于沭阳、涟水地区,山东兵团第7、第9、第13纵队及渤海、鲁中南纵队位于莱芜、泰安地区休整;中原野战军主力位于宝丰等地区休整,准备雨季后对敌开展更大规模的攻势作战。
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豫东战役和津浦路中段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于1948 年7 月14 日指示华东野战军准备攻取济南,相机歼灭部分援敌,并指出:“如能在8、9两月攻克济南,则许谭全军可于10月间南下配合粟陈、韦吉打几个大仗,争取于冬春夺取徐州。”要求华野首长据此考虑下步作战方案。
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依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华东地区敌情,于8 月10 日提出了下步作战的3个方案:
(一)集中华野全力进入豫皖苏及苏北地区,切断徐蚌铁路,孤立徐州,着重求歼徐州出援的敌人;
(二)集中主力首先攻占济南,以必要兵力阻击徐州可能北援的敌人;
(三)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实施,但有重点地使用兵力,第一阶段先以一部夺取济南机场,主力求歼徐州援敌一部。第二阶段以一部兵力阻击援敌,主力转攻济南。通过比较,粟裕认为以执行第三方案为有利。
鉴于徐州至济南间有公路与津浦路相平行,地形较开阔,滕县、邹县间及泰安以北各有一片山区,商丘北至济宁、汶上间全为平原,自徐州以北的利国驿向西北经济宁直达东平,有运河及微山、蜀山、东平等一连串湖泊,加上徐州敌军的部署,粟裕判断徐州之敌可能分两路沿津浦路及经鲁西南北援,因而准备将打援战场选择在汶河以北、泰安以西、肥城以南地区或邹县、膝县间地区,阻援战场选择在鲁西南金乡、巨野、嘉祥地区。8 月12 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实行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并指出作战结果预计有三种可能:
第一,打一个极大的歼灭战,即既攻克济南,又歼灭大部分援敌;
第二,打一个大的歼灭战,即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分援敌;
第三,济南既未攻克,援敌又不好打,形成僵局,只好另寻战机。
同时又指出,依中原作战经验,要估计到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即我不真攻济南,徐州援敌必缓缓推进,并不真援,使我无战机可寻。因此,“我们目前倾向于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在阻援、打援部署方面,军委指出:应将兵力全部置于嘉祥、巨野、兖州、济宁及其以南地区,“夹运(河)而阵”,以便随时转移兵力用于阻击或歼灭援敌。随后,粟裕依据军委指示,对战役的实施和兵力使用问题,作了初步部署。
26日中央军委复电指出:此次战役必须预先估计三种结果:
(一)在援敌距离尚远之时攻克济南,
(二)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攻克济南;
(三)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尚未攻克济南。我军应争取第一、第二种可能,在第三种情况下,即应临时改变作战计划,由以攻城为主,改变为以打援为主,待打胜援敌后再攻城。因此,攻城应留出必要的预备兵力,阻援、打援集团更应留出强大的预备兵
力,以便在第三种情况下能够消灭援敌。同时,应构筑多道坚固阻援阵地。28 日军委又强调指出:此役关系甚大,战役计划应以能应付最坏的情况为出发点,准备用20 天到2个月的时间完成战役。时间则决定于是否能阻住援敌并歼灭其一部,因此在兵力使用上,应以一部兵力真攻济南,集中最大兵力于阻援与打援方向。整个攻济打援战役由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统一指挥,攻城部队统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策应华东野战军的攻济作战,中央军委确定中原野战军继续集结于豫西地区休整,待敌人在济南、徐州吃紧,第3、第16兵团被迫增援时,歼击其一部,使其不能东进参战。
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东野战军前委经过认真讨论,最后定下了以攻占济南为唯一目的,并求歼援敌之一部的战役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