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亲人去世后不难过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其实,亲人去世后面无表情,不悲不哭的人并不代表不伤心,而是过于悲恸刻抄意去掩饰自己,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
所以那些不悲不哭的人不一定都是铁石心肠,也有可能就是那些懂得克制的人,这样的人人品不会差。说不定他会没人的时候躲在被窝里流泪呢?
总而言之,有泪有声的哭一般是一种悲伤,痛苦情绪的自然流露,一般孩子都会用这种方式来宣泄情绪,如果是成年人,说明他百心无城府,做人比较自然
有泪无声的泣一般就属于十分悲恸了,大音希声,大道无形,都到这一步了,多点同情度心吧。
如果亲人去世后不难过,可能是这种难过没有表露出来,被压抑了;可能是与这个亲人的关系比较疏远,悲伤的感受不强烈。对此可以结合这个人的一些日常行为状态再做更具体的判断。
网友1: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说:“我的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形体产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杂之中,逐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进而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又有了现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春夏秋冬的交替运行。推察起来我的妻子本不是我的妻子。不只她不是我的妻子,而且我自己也不为我自己所有。现在我的妻子死了,她人已经安静地回归浑沌混一的初始状态,躺在天地万物的大房子里,如同秋去冬尽,等候春天重新来临。而我却嗷嗷地在她身后痛哭,我自以为是我不懂道理了,所以就又止住不哭。
如此了然,又怎会困于生生死死之中呢?只不过他不是不伤心,无情,只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0是他已释怀罢了。
网友2:
生是喜悦的,死是悲哀的。然而不哭不代表不悲,"小哀喋喋,大哀默默",悲到极致,不一定是痛哭,而是麻木,心如死灰,万念皆休。
当年婆婆去世,作为家里最受宠爱的小儿子,老公看起来并不悲伤,也没看到他哭,只是在葬礼结束的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老公说了一句话,"像我自己死了一样"。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抱住他。
她说自己始终都没哭,只是最后回到家,面对空空的家,才哇的一声哭了,然后就只有一个念头:我也不活了。当然,后来朋友在亲友的帮助下,放弃了那个念头。
还有一种不哭是不在人前哭,你以为他不哭,他不过是伪装了自己,在独处的时候,可能会默默垂泪。
网友3:
我父亲肺癌六年了,这六年来父亲一直受尽病痛的折磨,不停地放疗化疗。这六年我一直做好了思想准备,父亲有一天会离我而去。我以为父亲走时我会坦然,不会落泪。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上个月三十日上午十二点,我正给他从嘴里擦痰时,在我面前咽气。顿时觉得天崩地裂,我跪在地上,睡在地上撒心裂肺地大哭,任凭别人怎么拉。我亲爱的父亲啊,你离开这个你倦恋的世界整整九天了,如果你还在世,今天应该是个举家团圆的日子,因为今天是你六十八岁生日啊!我的父亲,你在哪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梦吧?快快让梦醒的时刻到来吧!我亲爱的父亲,女儿想您啊!女儿对不起您啊!多么希望您给女儿一点暗示,证明您的魂魄还在人间。如果有来世,亲爱的父亲让我还做您的女儿吧!我的父亲!
网友4:我们要理解亲人死亡后不哭不代表不悲。其实真正的悲伤,真正的痛苦隐藏于人的心里。不同的人对于悲伤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悲伤的话会通过哭泣哀嚎来发泄,但有的人真正的悲伤全隐藏在自己的心里,放在那个不可以触碰的角落,永远的埋藏着。他们将自己的痛苦压抑起来,封闭着,为了使自己免于困于痛苦中,就把它暂时封锁起来。一旦触碰,一旦冲破这道门,那将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人往往通过拼命工作或者拼命的做某一件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掩盖自己的痛苦。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悲伤绝不仅仅是一次哭泣或几次哭泣能够解决的,尤其是亲人的离开,至亲的失去,是对自己精神上莫大的打击。悲伤到无声,悲伤到面无表情,悲伤到所有的事情还照常进行,这才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
很多人都是这样
因为事情太过突然对于亲人的离去没有什么实感
但是在之后做什么事,或者看到什么充满回忆的东西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其实那个爱你的人已经不在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定义是: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防御机制是在潜意识层面运作的,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主动控制采用哪个防御机制,甚至我们并不能意识上感知到我们正在采取防御机制。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心理防御机制,当生活中因为某些事产生心境的扰动时,防御机制就会直接启动。
常见的防御机制有:否认、分裂、合理化、压抑、升华等。人格的成熟程度不同,潜意识采用的防御机制也会大不相同。
举个例子,否认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会让人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拒绝接受现实,好避免事实带来的巨大情感冲击。
这样的防御机制多为人格相对不成熟的人所采用,但也会在人遇到非常剧烈的情感冲击时被启用。
亲人的离世对一个人来说,通常是非常剧烈的情感冲击。
在这种时候,很多人防御机制中的“否认”和“压抑”便会启动,一边否认事实不让自己去面对,一边将情绪压抑在心里不让自己去感受,以免被汹涌的情感潮水所吞没。
所以,如果看到有人在自己亲人的葬礼上不哭不悲,不要急着给他下“冷血”的定义。
等防御机制慢慢松懈,锥心刺骨的疼痛便会袭上心头,那时他们往往要承受比那些当时就哭出来的人更强烈的痛苦,因为他们常会责怪自己为什么之前那么“漠然”。
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我们要更多一些关怀和理解。
另外,我们也必须要说,有些人不哭不悲,可能真的是与这个亲人关系淡漠,在这时,我们也不要轻易作评判。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永远不知道他人曾经历过什么。
不随意评判,也许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4是对他人最好的尊重。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