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你是问像《孟子》那样的合集,还是单篇?至于合集,像《论语》、《孟子》、《韩非子》、《荀子》都是劝谏君主,以及人民的,可是成功的较少,同时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另外,吕不韦命门人所纂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8的《吕氏春秋》就是劝谏秦始皇的,而且,应该比较成功;至于单篇,著名的有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劝谏秦始皇拒绝六国人的,而且相当成功。其余关于各个时期的表文那个不是劝谏的啊!只是没有记录!如《尚书》就有许多关于劝谏君王的名篇,像《嘉禾》、伊尹的《咸有一德》,说明君臣都应该有纯一的品德;伊尹为谏训太甲,作了《伊训》、《肆命》、《徂后》(商汤逝世之后,因为太子太丁未能即位而早亡,就立太丁弟外丙为帝,这就是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逝世,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为帝,这就是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逝世,伊尹就拥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帝。太甲,是成汤的嫡长孙,就是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为谏训太甲,作了《伊训》、《肆命》、《徂后》。
太甲帝临政三年之后,昏乱暴虐,违背了汤王的法度,败坏了德业,因此,伊尹把他流放到汤的葬地桐宫。此后的三年,伊尹代行政务,主持国事,朝会诸侯。
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悔过自责,重新向善,于是伊尹又迎接他回到朝廷,把政权交还给他。从此以后,太甲帝修养道德,诸侯都来归服,百姓也因此得以安宁。伊尹对太甲帝很赞赏,就作了《太甲训》三篇,赞扬帝太甲,称他为太宗)
周公还写下《康诰》、《酒诰》、《梓材》,下令封康叔于殷,训诫他戒除嗜酒,教给他为政之道。
成王逝世之后,召公、毕公率领诸侯,带着太子钊去拜谒先王的宗庙,用文王、武王开创周朝王业的艰难反复告诫太子,要他一定力行节俭,戒除贪欲,专心办理国政,写下了《顾命》,要求大臣们辅佐关照太子钊。
比干是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幼年百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度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知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道至也”。遂至摘星版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权视其心,终年64岁。
不全是。不可外露是不要太招摇了,把钱花在不正当的地方了……
=-= 任老师班上的我擦.....
1.比干觉得为人臣子不能像微子那样说走就走,就是杀头挖心也得据理力争。“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他冒著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
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你为什么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己让? 今天,当我们在太史公的帮助下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仍能嗅到浓浓的血腥,3000多年前那惨烈的一幕几乎抹去了整个商王朝的亮色,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长留世间,引领著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汉代李陵之祸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事件。李陵领五千士兵深入匈奴腹地,抵抗匈奴十余万大军,兵败被俘。汉武帝归罪于李陵,却对自己的失误毫无认识。在对匈奴作战中,汉武帝用人唯亲,让他的亲戚李广利任总指挥。李陵不甘于受这个不学无术的庸才指挥,就请求带五千士兵作战。对这样一个明知是冒险会出现严重后果的请求,汉武帝居然同意了。汉武帝是这样想的:我看你李陵有多大本事。这就是说汉武帝从内心就没想让李陵胜利。李陵失败了,被俘了,诈降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6了,全国舆论大哗。汉武帝一怒之下,杀李陵全家,逼得李陵不投降也不由他了更何况前有李敢被杀呢。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话,立即遭受牢狱之灾和宫刑之辱。
cr 百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