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艾条素以洞庭长杆艾为佳,叶厚而绒多,是历代制作金艾绒的上等原料。洞庭地理位置优越,冠以“鱼米之乡”,气候湿润,艾草繁密旺盛,以其制作的上等艾条最适宜用于艾灸,历史上深得御医信赖,广泛用于宫廷。
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灸法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历史上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
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产生的,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灸法究竟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已经无从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经很流行了,那么艾灸的出现就应该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医案不是记录在医书当中,而是记录在史书《左传》中。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得了一场大病,于是请当时的名医,秦国太医令医缓来医治。医缓检查晋景公的疾病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针刺。这段文字是说,医缓认为晋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为病位于“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针刺,吃药也治不了了。这也是成语“病入膏肓”的来历。虽然医缓没治好晋景公的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艾灸就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了。
以前,认为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是,随着考古发现,对艾灸的认识也在不断的修正。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这是一次颠覆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发现了3篇记载有关经脉灸法的帛书,是目前见到的《内经》以前的珍贵医学文献,也把对中医艾灸的认识大大提前了。通过这3篇残缺不全的文字,我们依然能够窥测远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应用。
艾灸法 是一种独立的治疗保健方法,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火以后,被火灼伤,发现具有治病、疗伤的效果而逐渐产生的。
艾灸法的发明来源于北方。在医学专著中,最早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民乐野处而觅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应用,同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所谓艾灸疗法,是利用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在历代的针灸著作中,多数将针刺与艾灸并列论述,不过由于灸法对人体易产生灼伤,故逐渐失传,现在各中医院的针灸科只见针刺而不见艾灸,实属中医的悲哀。近几年由于中医养生文化重新兴起,人们又重视起具有神奇疗效的艾灸疗法。尤其是现代艾灸疗法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艾灸疗法的燃烧及污染环境,操作不便,易灼伤患者等难题,使中国博大精深的艾灸疗法的普及成为可能。636f7079e79fa5e98193365
这三种只是同样的艾绒做成了不同的形状,适合不同的灸具使用,效果是一样的。7a64e58685e5aeb9332
1、艾绒可以用作直接灸或者隔物灸,比如最常见的隔姜灸,就是将艾绒捏成圆锥状,放在姜片上在穴位施灸。艾绒还可以放在灸盒里施灸,可以买到专门用艾绒的灸盒。不过用艾绒的灸盒相对热度比较高,温度不太容易调节。还可以捏在针灸针的柄上,做温针灸,不过最好让专业人员操作,因为需要先扎针。
2、艾条是将艾绒用桑皮纸卷成条状,便于手持施灸,也可以用在插在灸盒里施灸,有专门用艾条的灸具。和用艾绒灸相比,艾条灸温度比较好调节,更加不容易烫伤。
3、艾柱实际上就是短的艾条,有卖直接做成的艾柱,或者将艾条掰断也就是艾柱了。艾柱可以放在随身灸里使用,也可以用于做温针灸,也可以放在艾绒专用的灸盒里使用。
4、灸盒有艾绒专用的,也有艾条专用的,还有艾绒艾条两用的。
5、个人在家施灸建议用艾条,使用比较灵活,可以插在灸盒里,也可以剪下一段放在随身灸里,方便安全。
6、个人在家施灸的灸具选择建议:
灸盒(艾条用):优点——a.火力相对较大,温度容易调节
b.更容易对准穴位,施灸效果更好
缺点——a.肩部、背后、手臂等部位需要有人协助施灸
b.一根标准艾条大约可使用1.5小时,相对燃烧较快
c.施灸过程中不能活动,否则容易导致盒盖掉下而烫伤
d.灸盒使用一段时间,灸盒上的吸铁石磁力减低,施灸过程中盒盖
容易和盒体分离,如不注意,容易烫伤
e.穴位定位相对需要准确,无穴位知识者前期取穴存在一定困难
随身灸(艾柱、艾条均可):
优点——a.操作简单方便,非常安全,基本上不会烫伤
b.因为与皮肤接触面积大,所以取穴不需要特别精确,容易操作
c.一段3厘米左右长度的艾条可以燃烧一个小时左右
d.只要固定好施灸位置,施灸同时可以进行其他活动,比如做家务、办公
等,也不需要他人辅助操作
缺点——因火力较弱,所以施灸效果相对没有使用灸盒快,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艾制品和不同的灸具。
艾条艾灸的最早历史文化 :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艾灸是中华国粹,追溯千年,艾灸曾是帝皇养生的秘藏。流传至民间后又成为最主要的百姓治病良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黄帝内经》就有灸治未病的说法,即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艾灸身体稍感不适处穴位,治病于未然。
《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艾灸养生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特制成艾条,直接悬灸或配合温灸器敷于经络或患处四周,借灸火的温热及药物作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散寒止痛、驱寒温中,尤其对小儿风寒感冒、妇女产后保养、月经不调、宫寒畏冷有独特疗效。艾灸能激发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防病保健、延年益寿。《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
艾中最好的要数蕲艾,蕲艾是名贵的中草药,历史悠久,誉满中国。早在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对蕲艾推崇有加,据《本草纲目》记载:“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渭之蕲艾。”《孟子·离娄章》载“七年之病,蕲三年之艾”,蕲春民间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说。蕲艾的微量元素含量、挥发油含量、燃烧放热量等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艾品质,并且香气浓郁,药效独特。蕲艾具有温通经络、益气活血、散寒止痛、祛寒温中、补正固阳、清热解毒、消瘀散结、活血化瘀、理气调经等功能,对风湿、胃病、高血压、头疼、眩晕、支气管炎等病症有积极治疗效果,尤其对小儿风寒感冒、头晕腹疼、妇女产后保养、月经不调、宫寒畏冷、卵巢保养、面黄生斑以及皮炎湿疹皮肤类疾病等具有独特疗效。
《孟子。离娄章》载“七年之病,蕲三年之艾”,蕲春民间也zd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说,所以各家储存老艾也成一种习俗。版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渭之蕲 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权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这说明我国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采用艾灸这种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