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百 成语故事】:从前精通射箭的更赢和魏王谈论箭术,刚好一只大雁由东向西度飞过,更赢拉弓便射,可惜虚发一箭,谁知大雁应声落问地。魏王不解,更赢说:“这只受伤答的大雁离了群,飞得低,听到弓弦响,吓得内不知道怎么办,一用力伤口破裂而掉地。”
惊弓之鸟,被虚发之箭所容伤。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晋书·苻生载记》中的典故,叫“伤弓之鸟”。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关于伤弓之鸟典故的最早记载。其实《晋书》中记载的并不是典源,而是引用《战国策·楚策四》中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这段文字就是“伤弓之鸟”典故的由来。意思是指受过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遇事犹有余悸的人。
战国后期,秦国为了兼并天下,频繁地向东方各国发起进攻。强大的秦国把各国的军队打得丧魂落魄,就连兵多将广的楚国也接连战败,楚国的临武君等人也都成了败军之将。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为遏制秦国,决定再一次合纵抗秦。这五国中,由于楚国的军事实力最强,便一致推举楚王为合纵长。
联军组建后,赵孝成王认为,如果没有智勇双全的大将来统一指挥,还是不可能战胜秦军。于是,赵孝成王就特意派魏加出使楚国,试探楚国准备让谁来担任联军的统帅。
当时,春申君黄歇执掌着楚国的军政大权。魏加见到春申君后,就坦率地问楚国有没有能当联军统帅的大将?春申君说他准备让临武君来领兵。魏加听后,很不以为然。他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射箭,我跟你讲个射箭的故事吧。”春申君说:“当然可以。”魏加说:“有一天,魏国有个叫更羸的人,陪魏王在主宫一处高台上游玩,天空不时有群群飞鸟掠过。更羸对魏王说:‘臣可以只拉弓,不发箭,就射落天上的飞鸟。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2’魏王以为更羸是在说笑。过了一会儿,有只大雁从东方飞来。”这只雁飞得很慢,叫声凄厉。更羸便把弓拉满弦,手一松,只听“崩”的一声,那只大雁就掉了下来。魏王惊叹不已,忙问其中的奥妙。更羸不慌不忙地说:‘实不相瞒,这是一只受了伤的大雁。我见它飞得很慢,是因为它的旧箭伤还在作痛;它的鸣叫声凄厉,那是因为它久已失群;它的旧伤还没有痊愈,心里还有余悸。所以,一听到弓弦的声音,就急忙高飞,结果引发了旧伤迸裂,支持不住,就掉了下来。’”
讲完“伤弓之鸟”的故事后,魏加这才言归正传,对春申君说:“临武君曾被秦国军队打败,这不就像是一只受了伤的大雁吗?他至今还心有余悸,慑于秦兵的威力,又怎么能领兵抗秦呢?”春申君这才恍然大悟。
后来,春申君听取了魏加的建议,但合纵抗秦之事,却以失败而告终。当秦国大军出函谷关后,屡战屡败的五国军队便惶恐不安,纷纷溃退,恰似一群“伤弓之鸟”。
今天,我们把这个典故通作“惊弓之鸟”,正是依据伤弓之鸟典故而来的。
惊[jīng]
【解释】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6~群。马~车败。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出人意料的:~喜。
弓 [gōng]
【解释】
射箭或发弹丸的器具:~箭。~弩。飞鸟尽,良~藏。
像弓的器具或形态:胡琴~子。~鞋。
旧时丈量地亩用的器具和计算单位。
弯曲:~身。
姓。
之[zhī]
【解释】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鸟[ niǎo ]
【解释】
脊椎动物的一纲,温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一般能飞:~类。候~。益~。~语花香。
伤弓之鸟
伤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zhidao,遇到一点动静就怕的版人。
中文名
伤弓之鸟
出 处
《战国策·楚权策四》
拼 音
shāng gōng zhī niǎo
释 义
比喻受过惊吓遇到动静就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