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这则寓言是刘基借三个蜀贾卖药的故事影射当时百官场 的黑暗真象。做生意不虚价,讲求公平买卖,货真价实,度结果 不但不赚钱,反而生活朝不保夕;而那些以次充好,随意知要 价,善于钻营的人道,反倒大富起来。这是何等怪事!同官场 相比,那些廉洁奉公的谦内谦君子,处处受到排挤;而那些贪赃 枉法善于逢迎者,却倍受重用,官运容亨通。这又是何等相似!
《蜀着卖药》的原文如下: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如是夫!昔楚鄙三县之尹三。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去也,无以僦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无所不取,636f7079e79fa5e98193338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译文如下:
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取得营利。(其中)一人优质不优质的都进货,他售价的高低,只看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其中)一人不进优质品,只求多,卖的价钱也便宜,要求多就多一点,不计较。于是(人们)争着到他那(买药),他店铺的门槛每个月换一次。过了一年就非常富了。那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商人,前往他那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了。那专门进优质品的商人,中午时的店铺就如同在晚上,早晨有吃晚餐不足。
郁离子见了叹道:“当今为官的,也如此啊!从前 楚国边远的三个县的三个县官。其中一个廉洁却不能得到上司的提拔,他离任的时候,没有钱租赁坐船,人们都笑话他认为他蠢。其中一个选择方便获取的利益就取,人们不责怪他的攫取反而称赞他贤能。其中一个没有利益不(榨)取的,获得的利益用来交给上级(官吏),他将下级官吏和士卒当成儿子一 样将富人象宾客一样地对待,便不到三年,升迁被任命为掌管法纪的职务,即使是百姓也称赞他的善良。这不是怪事吗!”
感悟:当官一旦等同于经商,这个社会制度也就危机四伏了。第一个官提示人们重视监督机制及其法律的健全,再就是他们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第二个官让我们知道,官的获得实际取决于谁,官就不是表面讨好谁,而是将利益送给谁或者说为谁谋利益啊!
蜀贾卖药 (shǔ gǔ mài yào)
解释:贾:商人。四川商人卖药,各得其所。指商人投机取巧牟取暴利。
出处:《郁离子》:“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商人投机取巧
第一问自己慢慢体会理解,现在也一样有很多官、商、星被“百姓称善”。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时间、阅历、领悟。
刘基此文用三个商贾的不同经商理念而出现的不同的经营成果作引子,折射官场实际,抨击愈是贪婪愈是飞黄腾达、愈是清廉愈是穷愁潦倒的吏治,发泄作者愤世嫉俗的情绪。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定律,叫“格雷欣法则”(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济学定理。可参见百度百科词条。
刘基的这个文章其实代表了很多知识分子(可以说是涵盖了古今、中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可以从以下几点简要说明:
一,知识分子看到了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并诉诸笔端,虽笔法不同,但行文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一致的:让读者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希望人们看到好的学习好的实践好的(一面);
二,对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嘲讽、抨击、唾骂,一方面宣泄了个人情绪,另一方面也是呼吁社会去排斥不合理(的现象);
三,但这些嘲讽、抨击、唾骂等等往往只是嘲讽、抨击、唾骂,只是宣泄了情绪(有效的一面可能只是影响了一部分受众),但往往最后只是看到问题、提出问题,而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个核心问题。比如儒家思想里就明确的说明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孝什么是忠,更有关于政、治等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的论述。对不对呢?情、理上都是对的,甚至如此言一样的很多儒家思想都是很完美的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2。但这些“言论”只是说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对应该怎么样。而现实往往不是按照“应该”来运行的。这也是为什么要有法律的原因。试问,人人都是道德典范,法律还有存在的意义么?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并不是用分类法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很多知识分子虽然被誉为“社会的良心”却并不为当政者所用,这就是原因。他的存在只会说什么什么是坏的是不对的,而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需要说明,不要因此而蔑视此类的知识分子,当政允许他们的存在,也是因为看到和提出问题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正是看到和提出问题才会促进问题的解决。而在当政无法解决某些问题、而这些“良心”们又在拼命呼吁、抨击的“过火”时,为了稳定局势,“良心”们遭遇封嘴的待遇是必然的。(这就好比百年之内必有一场大地震,有人就狂热宣传——此人说的不一定有错,但当局一定会灭了他。稳定对团体来说尤其对一个国家来说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这个例子很特殊,不过是抛砖引玉用作说明,不必就此例深究。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