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不持五戒,非佛弟子。不持五戒,来世人身难保。不持佛戒的所谓修行,是很容易落入魔道的。
无嗔即是戒——不起嗔心,就是持戒了。(嗔,生气,发怒)zhidao
心净即出家——心清净,也就是出家了。(净,不攀缘,不执着,无取舍)
我性与你版合——我的本性与你的本性本来就是合一的。(性,万物的本性)
一切法无差——所有的现象都是平等的。(法权,事物,现象)
你是电视剧看多了吧?
一般不凄惨的。
很多是温馨,是很感人的画面的。
南无阿弥陀佛
以下是一些个人的分别念,如有不当请慈悲指出:
一般人的想法,细细看去,都是八个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是程度高低的不同而已。
对于“我”的执着,以及认为“我”所说的是对的,都是一个巨大的毛病。好好思考一下,是不是当“我”与事物的对立开始时,烦恼就产生了?
举个例子,就好比100个忘带伞的人出门遇到了大雨,有的人则抱怨连天,连道倒霉;有的人则想着享受一下雨中漫步的感觉,顿感轻松……同样一个环境,痛苦或者是快乐,是谁来决定?答案:“我”。
事物顺“我”意时,快乐。不顺时,痛苦。烦恼的核心始终有一个“我”字。
所以佛教讲慈悲,什么是慈悲? 无“我”就是慈悲。
“放下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是谁?“我”。
“不复起贪瞋痴”,贪嗔痴因何产生?“我”。
“不计是非人我”,是非人我谁在计较?“我”。
所以,为什么一些学佛人的举动在很多人眼里看来难以理解?比如布施,放生,持戒,忍辱等等善行。
因为一般人以“我”为核心,“我”利至上,在不断增加着“我执”,所以烦恼越来越多。
而学佛后,为了减少甚至消除烦恼,通过行持种种法门来减少“我执”,即损耗自身一些世间的利益,去利益他人。如此心量就扩大了,即“我执”减少了,烦恼自然就少了。
前者以利“我”为取向,后者不计个人利益,以利“他”为取向。所以前者难以理解后者也是正常的。
文字上面的讲的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8境界,要通过实修佛法才有可能证到,佛法是用来实践的,而并非口头谈谈。实践后是否烦恼会减少?去试试就知道了。
有兴趣了解下佛法,可以先读读《正信的佛教》,或来地藏缘论坛交流、学习、共修。
生命中最大的敌人是谁啊?智者您应当知晓。
南无地藏王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