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
胡乱睡了.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
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
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
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
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6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
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
`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
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
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
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
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
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
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
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
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
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
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凤
姐忙问:"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
记着."因念道: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将凤姐
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
王夫人处来.
红楼梦金陵十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1二钗之一的秦可卿死的时候给王熙凤托梦,说的话的意思是:
提醒凤姐“盛极必衰,月满则亏”的道理,指出贾府气数将尽必将衰败,提醒王熙凤居安思危尽早预备衰败后的事宜并具体指出了可行的措施。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里面最薄命的红颜,也是最像黛玉的女子,秦可卿的转瞬即逝似乎为黛玉最终的凄惨命运埋下伏笔,也为十二个女人的结局作了铺垫。秦可卿临死前托梦于王熙凤,对王熙凤说的那一番话颇有哲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红楼梦中曹老反复通过虚幻的梦境给读者暗示,其实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扩展资料:
秦可卿临终前托梦的人不是宝玉,而是王熙凤。秦可卿和宝玉一开始见面就眉目传情,之后梦游太虚幻境,甚至同床共枕,谁都能读出秦可卿对宝玉的感情,为何临终前不和宝玉告别呢?
选择王熙凤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秦可卿是宁国府的人,但宁国府已经没有秦可卿可以信赖的人,除了被贾珍父子玷污身体,尤氏对其更是心疑,而在荣国府的人中,王熙凤常来宁国府,也是秦可卿最熟悉的人。第二秦可卿称王熙凤是脂粉堆里的英雄,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胜她,事实上王熙凤聪明绝顶,能够领悟他人的话中之意,另外她拥有荣国府的决策权,而秦可卿托付的,正是王熙凤可以领悟的真相,还有她可以替秦可卿完成的心愿。
秦可卿不和宝玉告别,一方面在家族中宝玉只是秦可卿的小叔子,论辈分宝玉要大,但实际年龄宝玉却很小,他们俩之间的感情,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另外宝玉多愁善感,一旦受刺激,行为异常,这种告别宝玉是不能接受的,秦可卿只能把对宝玉的爱埋葬在自己心中,埋葬在宝玉的梦里。虽没有告别,宝玉却在梦中恍惚听见了秦氏的死讯,甚至吐血,由此可见宝玉对秦氏的感情,而宝玉又如何舍得
秦可卿临死前,曾托梦给王熙凤说: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7a64e59b9ee7ad94338,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段话透露出了古代宗族一项重要的制度——祭田制。祭田制度起源于先秦,但是到了宋代才在民间广为流传。
祭田是古代宗族用来祭祀先祖的田产,是整个家族所共有的,由各房轮流掌管。在古代,一个家族中,即使有人犯了罪,哪怕是这个家族的族长犯了罪要抄家,祭田都是不会被没收的,祭田的收入也不征税。
祭田的收入,除了用来祭祀先祖外,也常常用来赈济族内的贫困子弟。因此广置祭田也是为族中子弟留下后路。即便将来犯了事抄了家,至少还能回到乡间种地读书,不至于使家族一败涂地,永无翻身之日。
秦可卿对王熙凤说的这一番话可谓是见识深远、考虑周全了,可惜当时的王熙凤并没有听进去。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