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是音乐《韶乐》。
到春秋时期,韶乐在百齐国仍然盛行。故而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曰:“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史度记·孔子世家·述而》)留下了一世佳话。《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闻韶处现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齐都镇韶院村北,为一处规模不大的问淡灰色仿古建筑。门内北墙正中镶嵌着一方石碑,碑上隶书大字题曰“孔子闻韶处”。
扩展资料:
齐韶新乐简介
1994年,山东临淄开始了《韶》乐答发掘工作。1995年,临淄收藏家王矸在齐国故城内发现了古琴减字谱《箫专韶九成·凤凰来仪》属,经考证,“箫韶”即舜之《韶》乐,“九成”就是九奏、九章;“凤凰来仪”,正是《韶》乐的高潮部分“凤凰来仪,百兽率舞”。据此断定《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确实是《韶》乐遗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韶乐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zhidao样迷人的地步。”
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
简析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赏回析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答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
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赏析:孔子的音乐素养相当高,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有着穿越时空的感召力,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灵,修养心性。
《韶》乐是赞美舜的乐章,是当时的经典古乐。孔子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同时也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教化的重视。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论语·述而》。
原文节选:
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0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3、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4、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扩展资料: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首先,您必须分辨两个层次的“欲”:一是物质生命copy/生活的“欲”,例如:食欲、性欲;一是精神生命/生活的“欲”,例如:求知欲、“为复兴中华而奋起”的欲。孔子对于古典音乐的追求的“欲”,属于后者。这种精神上的追求,是到他超越了对于饮食嗜欲的执著,所以才会“三月不知肉味”(三月还沉浸在“绕梁三日”的音乐美感境界之中,以至于美味食物入口,也食而不知其味啊)。
其次,“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到底是不是孔子说知的?有待查证。然而,就算是孔子说的,那也不过是指出人类具有物质生命/生活层次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道力量是很强大的,一般人是不容易超越这个层次的欲望的。孔子并没有自甘沉浸在这个层次的欲望啊。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正是他终其一生努力超越物质生命/生活层次的欲望,最后在精神生命/生活的领域有所成就啊!
一点粗浅的意见,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