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新华社南宁5月11日专电一些泰国学者已开始认同中国学者的一个观点,即泰国主体民族泰族与中国壮族有着共同的起源,仅仅是后来发展出现了差别。这是记者从最近在广西田阳召开的壮学第四次学术会议上获悉的。
泰族人口有5000多万,在泰国73个府中都有分布。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1700多万人,主要居住在与东南亚国家临近的广西、云南、广东等南方省份。
壮泰民族“同源异流”的一致结论则来自《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这本书是中国广西民族研究学会与泰国艺术大学的合作成果,由广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覃圣敏主编,参加编写的中泰双方研究人员一共55人,其中泰方包括学者窝拉普·措吞博在内共有32人。
这次研究涉及了考古学、社会学、语言学、经济学、文化艺术、建筑学、科学技术和教育等15个学科。这种多领域、综合学科的研究,为壮泰同源异流理论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在书中,壮泰学者认为:“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32包括泰族和壮族在内的台语民族共同起源于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这些地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北部红河口三角洲。”
据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明龙介绍,中泰学者研究表明,泰族与壮族在语言、建筑、宗教风俗等多方面都存在相似性。比如研究发现,壮、泰语的元音、辅音基本相同;在1000个较古老的基本词汇中相同或相近的占75%以上,在语法结构上,壮、泰语则完全相同。壮泰民族都喜欢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结构及其名称乃至居住习俗也基本相同,只是屋顶形式和装饰以及屋内布局有所差异而已。壮泰民族的服饰虽然色彩各异,但基调则很接近,比如都喜爱以靛蓝色染色,都崇尚黄色,宽衣宽裙,童帽也颇多相类。在饮食方面,两个民族都以大米为主食,而且喜食糯米饭,就连在野外烧制的竹筒饭也相同。在文化艺术方面,壮族和泰族的创世神话都与葫芦有关;有关牛、谷种的来源,都有多种传说,虽然情节不一样,但都植根于水稻种植的基础之上。
广西壮学学会名誉会长张声震说:“这本书首次将壮族和泰族传统文化作了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得出了壮泰民族同源异流的结论,解决了自19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华南壮侗语民族与东南亚泰掸民族关系的疑问。”据介绍,另一项名为《壮泰族群的亲缘关系》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泰国的主要民族是泰族(傣族)和佬族(老挝的主要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属壮侗语系侗台语族。泰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不同的声调有区分词汇和语zhidao法的作用)人种属于黄人南亚类型
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
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国外有学者将内壮语称为“北泰”语。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台语支中部组。另外,泰语、老语、傣语、掸语等组成了台语支西南组。
人种类型都是黄人南亚类型。
壮族 侗族 布依族 傣族 等跟泰国的泰族佬族 缅甸的掸族 老挝人 ,月越南的岱族 侬族等民族是一个起源的民族 都属于步罗陀容民族--原始越人部落的后代!
泰国人祖先都来源中国南方,包括暹罗人、老挝人和华人。历史上,由于游牧民族南下,汉人逃往南方,挤压南方民族的生存空间。南方民族只好往更南的地方迁徙。泰国人血统和语言接近壮族、布依族、傣族等中国南方民族,泰国人比中国汉人先引进了佛教。所以泰国人风俗受古印度影响超过中国。华人(南方汉人)迁徙到泰国可追溯到宋朝,但大规模迁徙是在明朝及以后。
泰国前两大民族是暹罗和老挝人,祖先都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百越人。由于两者祖先相近,语言,风俗几乎相同。所以泰国人为了让国家团结,统称两族为“泰人”。这种观念也日益被接受。所以一般认为泰国只有“泰人”“华人”和少量马来人。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万余人。现位居全国56个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 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 布依族由古代百越人演变而来。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汉族史籍中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 。 布依族大部分以“布依”或“布越”e68a84e8a2ad7a64331自称。“布”是“人、民族”之意,“依”即“越”,是布依族族名专称。“布依”就是“依人(越人)”的意思[2] 。
中泰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泰国泰族与中国壮族有着共同的起源,只是后来发展出现了差别。这是记者从最近在广西田阳召开的壮学第四次学术会议上获悉的。
泰族人口有5000多万,在泰国73个府中都有分布。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1700多万人,主要居住在与东南亚国家临近的广西、云南、广东等南方省份。
壮泰民族“同源异流”的一致结论来自《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这本书是中国广西民族研究学会与泰国艺术大学的合作成果,由广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覃圣敏主编,参加编写的中泰双方研究人员一共55人,其中泰方包括学者窝拉普.措吞博在内共有32人。
这次研究涉及了考古学、社会学、语言学、经济学、文化艺术、建筑学、科学技术和教育等15个学科。这种多领域、综合学科的研究,为壮泰同源异流理论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在书中,壮泰学者认为,包括泰族和壮族在内的台语民族共同起源于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所覆盖的地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北部红河口三角洲。
据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明龙介绍,中泰学者研究表明,泰族与壮族在语言、建筑、宗教风俗等多方面都存在相似性。比如研究发现,壮、泰语的元音、辅音基本相同;在1000个较古老的基本词汇中相同或相近的占75%以上,在语法结构上,壮、泰语则完全相同。
壮泰民族都喜欢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结构及其名称乃至居住习俗也基本相同,只是屋顶形式和装饰以及屋内布局有所差异而已。壮泰民族的服饰虽然色彩各异,但基调则很接近,比如都喜爱以靛蓝色染色,都崇尚黄色,宽衣宽裙,童帽也颇多相类。在饮食方面,两个民族都以大米为主食,而且喜食糯米饭,就连在野外烧制的竹筒饭也相同。在文化艺术方面,壮族和泰族的创世神话都与葫芦有关;有关牛、谷种的来源,都有多种传说,虽然情节不一样,但都植根于水稻种植的基础之上。
广西壮学学会名誉会长张声震说:“这本书首次将壮族和泰族传统文化作了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得出了壮泰民族同源异流的结论,解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4决了自19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华南壮侗语民族与东南亚泰掸民族关系的疑问。”据介绍,另一项名为“壮泰族群的亲缘关系”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记者张周来)
原文出处链接:http:///geography/20050512/1009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