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一)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名称。《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
(二)根据人的年龄。不满20岁死亡的谓之“殇”。此又分为三类:8~11岁死者为“下殇”;12~15岁死者为“中殇”;16~19岁死者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者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均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者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三)根据人的死因。为某种事情舍命者谓之“殉”,如为职责因公而死谓之“殉职”;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等等。
(四)根据人的宗教信仰。和尚死谓之“圆寂”、“示寂”;喇嘛死谓之“涅槃”;道士死谓之“羽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38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等等。
(五)民间对死的敬称(礼貌用语)。有借道家的“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殒”者;一般称人死为“辞世”(与世长辞)、“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六)北京民间土语、俏皮话(非礼貌用语)称死者有不同说法。如“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儿叫唤去了(言已人土与秋虫为伴了)”,“嗝儿屁着凉了”、“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但多具有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1、仙逝
民间恭维用语:仙逝,是问候亲友家中死去亲人的关来切用语。亲人已仙逝,请节哀保重身体。
所谓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种委婉的说法。是对逝者的怀念和生者的慰问。
2、薨
薨(hōng),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卒
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病源卒。生卒年月。
4、殁
“殁”表示死来源于“没”。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如:曹操《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不幸早没。”后来易水旁为歹旁,亦作“殁”。
5、不禄
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 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唐代礼制规定“凡丧,二品以上称毙,五品以上称卒,后六品于庶人称死。
6、圆寂
佛教用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故后称僧尼死为圆寂。
参考资zd料来源:百度百科-驾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仙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卒
《礼记 曲记》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zd,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没”等于说“去世”,后写作“殁”。
《史记 秦始皇本纪》
“其身未殁,诸侯倍叛。内”如是也。
帝王死曰容:崩(bēng),
诸侯死曰:薨(hōng),
大夫死曰:卒(zú),
和尚死曰:圆寂,
庶人死曰:死,
士人死曰:不禄(lù)。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