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人生八苦除了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还有五阴炽盛苦。
八苦中最难理解的就是五取蕴苦,这个词,“蕴”字是梵文音译的,意为“聚合”、“聚集”,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佛教说人间一切有情,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五取蕴苦指的执念,因五取蕴刹那间生灭轮转,故说它是苦的。
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扩展资料: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1)苦苦
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1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2)坏苦
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
(3)行苦
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生八苦
1,出自《大涅盘经-第十二》。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2,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1,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炽’,火热也。盛,众多也。阴,障蔽也。
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扩展资料
佛陀为什么要讲无常、人生八苦。佛教的本质是让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不需要过于的想要,得到,执着不放。而是要我们加倍努力地创造,奉献自己的价值,造福社会,互助互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宇宙法则,也是因果关系的道理。
有舍有得,付出了一定就会有收获。如果我们足够勤奋的付出,我们会有种豆得瓜的意外奖励。相反,只为投机、坐享其成,也会得到种豆得瓜的惩罚和不劳而获的狂喜。等到真正醒悟的时候,人生荒废,机会难求。能够参透其中的道理,我们才明白佛陀真正的意思。
放下和放弃不是同一个意思,正是有那些苦,才叫我们不要去执着、贪恋。那些都是虚幻变化的。我们可以更加积极、快乐地创造,帮助自己开悟,也帮助别人开悟,最终就能解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八苦
五蕴盛 佛说,宇宙与人,皆有五类:色、受、想、行、识,合为五蕴。物质世界的五蕴炽盛,引诱着人的五蕴炙盛,于是种种贪欲翻卷了起来,将人掀入欲望的三千弱水之中,一沉一浮。所谓的只取一瓢饮,成了昏黄卷册中一句死气沉沉的偈语,丧失了当年棒喝震耳的亢然音效。那一根空心的芦苇,再渡不起我们沉重的身躯。 想,此身如蜉蝣,暂寄于天地之间,参不透生死的春秋大义,望不到欲望的终极尽头。时间的掌纹之中,我们的生命本已狭促,相隔的罅隙容不得我们从容转身、游移。青春、苍老,前后相继;快乐、忧伤,彼此相承。微渺匆匆的人生旅程,若再处处刻意委屈压抑着自己,那有何乐趣?于是往往也就纵由着自己五蕴随形随兴,哪怕偷欢片刻,都算是生的种种苦难的补偿。 只是不论人如何地想要率性而为,总要受到现实之网的种种的桎梏。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五蕴俱盛,却实现能力微小,于是生成了一种煎熬,逼迫我们如同热锅中的蚂蚁,不停游走,却难逃坠入锅底之中化为焦腥的命运。如何将五蕴调节成不温不火,温暖着生命腺,至今依旧茫然,于是只能焦灼着,辗转着,等待着一日里的自我超渡。 生与欲,死与灭,就这样地相互兀立着,无以逃避,无从对抗。透过此文的自我拷问,我仿佛看到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4:在落叶纷飞的原野尽头,乌丝连着寸寸欲望,一根根地被拔起,紧接冒生出的白发缠绕上了脖颈,等待着最后一片落叶的归根,然后勒紧呼吸的通甬。生命的脉络,就这样轻轻“喀嚓”一声断了。
参考资料:大乘五蕴论讲录
佛经中说:人生有八种苦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经此八苦纠缠,人的一生才算得上圆满。生老病死本就是一个循环,人之生也,随业受报,依前生之业,与人道相应者,则投生为人,最初流爱为种,揽父母精血,纳识业为胎,怀胎十月,一朝分娩,众人欢喜,而此中之苦,只有母亲和婴儿知道。
只因为由这“呱,呱”一哭,竟哭出无数的痛苦出来。以为人之一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65生从此起不知道要吃足了多少苦头。至于老病死亡,更让人之一生充满了无数的身苦。
诗曰:“流泪暗思童稚乐,见人空话壮年强”是老的恐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哪有无病之人,更有寂寞孤逝,冥途渺渺,幽怨重重,假使生前妄造恶业堕于三涂,其苦更不堪设想!
正所谓,此身不向空门度,更向何处消此业?皈依三宝的弟子,端能看透生死,念佛必蒙垂接引,赋归极乐亦欣然!
扩展资料:
佛经的作用
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
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