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秦,由西边一小国发迹,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为中华文化的一件大事,而且,最让人神往的,就是秦国那传奇般使秦国由一般性的大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的商鞅变法,虽然后世有贬有褒,但每当日后国家遇到问题时,大家都不由想到商鞅变法。
秦国到底有多强,为什么强大的秦国会二世而亡,这一向是千古人士讨论的话题,前不久央视的《复活的军团》又一次让大家对此燃起了兴趣,今次我也说说关于秦的兴亡。
秦何以能由西陲的一个小部落,在周王迁都后才得以封为诸侯的小国成为一统天下的大国呢。
先从秦国的基础条件说起,这些在商鞅变法前就由秦朝先王们打下了基础。
1. 秦国的国力:周王东迁,秦国就主要负责应对西边的游牧民族,戎狄甚强,秦国初年一直在挣扎中生存,但是在不断的战斗中,秦国逐渐强大,到秦穆公时期,西边的戎狄大多平定,开始图谋中原,两度扶植晋国国君复位,又一度战胜晋国,获得霸主之位,虽然秦穆公之后秦国日衰,但是秦国的大国地位已经完全确立下来了,春秋末年秦哀公还帮助楚国打败吴国,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地位虽然不及楚晋这样的霸主,但是和齐相当,比那些小国更是远远超出,即便在战国初年一度受制战国初年的霸主魏国,但是秦献公(就是变法的秦孝公之父)时期对魏的战争已经由败转胜,公元前三六//四年,石门一战大破魏军,斩首六万,公元前三六//二年,乘魏国和韩赵交战时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公孙座。这都是变法之前的事。假如秦国没有这样的国力基础,象宋国卫国那样再怎么变法也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第一强国。
2. 秦国的民风:秦国处于西陲,常年和西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而和中原诸侯接触不多,民风近似西边的戎狄,和深受注重礼仪的中原文化不尽相同,所以秦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其待遇也就比南方的楚国好些。而相对中原诸国,秦国人大都淳朴,善战,注重实际,虽然这样的民风不是文化的好发源地,但是对于处于战争时期的国家来说,这样的人民是最适合的,尤其是变法,战国时期各国都或多或少变法,但是阻力都很大,这不单是贵族的反对,还有民众的反对,试想中原尚奢侈好享受的民众怎么可能接受法家严苛的法律呢?中原文化虽然百家争鸣是一大盛事,但是也是因为百家争来争去,虽然辩才都练的炉火纯青,但是却不能使国家富强,反而是不喜欢玩嘴皮子(张仪非秦国人)的秦国老老实实将国家建设强大了。
3. 秦国的地理位置,秦国立国西边,周王迁都后旧都附近的土地基本属于秦国控制,但是总体上秦国还是远离中原,尤其是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阻挡着秦国东进的脚步,所以虽然秦国在秦穆公时期一度战胜晋国,但是总体上秦国一直处于弱势,不能进入中原争夺霸权。但是等到了战国时期,这一点反而成了优势。因为进入不了中原,秦国就一直专心经营西陲,战国初年灭了巴蜀后,秦国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线作战,不象三晋赵韩魏那般处于四战之地,险要是险要,但是想扩张就四面受敌,战国初年魏国强盛无比,但是也挺不住齐国韩国赵国秦国轮番攻打。(就象一战的德国东线西线都吃紧。)而且秦国关中地势险要,有险可守,这又比处于东面平原的齐国好多了,齐国在战国初年强大无比,气势犹在秦国之上,但是五国联军长驱直入,齐国就险些灭国。而同样是五国联军,秦国将函谷关守住,虽然窝囊,但是不至于灭国。
以上是秦国的基础,但是这些也就是基础,要使秦国由大国成为第一强国,还需要商鞅的变法。
商鞅的变法大家只要上过学读过历史书就知道,内容就不多重复了,主要针对结果说一说。
1. 政令统一:我们都知道,立法易,执法难,这也是中国几千年的大毛病了,但是其实在二千年前的秦国,这个毛病已经被商鞅的变法解决了。商鞅的变法细致严苛,轻罪重判,将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大机器,无论官民,都必须在这个法律机器里运转,大家都有守法和监督别人守法的义务,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假如完不成做不到就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就拿塑造武器来说,武器上有标记,假如发现问题就要逐级调查问罪,有点象现代管理制度。
商鞅颁布的法律很细,其中有一条,在马路上倒灰者获重罪。这点很可怕吧,倒灰是什么罪,不要说几千年前,就连我们现在的马路上不到处都是垃圾嘛,倒灰算什么?居然要判罪。这点确实不可思议,我看过的一本书上是如此解释的,“倒在马路的灰很容易被风吹起,吹到别人眼睛里,看不见路就很容易冲撞,而冲撞就往往发生纠纷,致伤致死。”这样看来,如此判罪确实也有道理,不过也只有还没沾染靡靡之风的秦国人才能苛守这样的严苛法律多年吧,假如是要中原诸国和懒散的楚国人看到这样的法律,那马上就会开始大批斗了。
但是,这样的严苛而有条理的法律却将秦国塑造成相当有效率的机器,(其实近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31代也有,刻板的德国和对面的日本不就是这样的嘛,而这样的国家才会创造国家机器)而政令公平统一使得大家不心怀侥幸,踏踏实实做事,务农,作战。
用一句话来说,法律已经为了安排好了前面的路,你所要做的就是选择走哪条路和遵守法律。
2. 奖励:假如只有法律惩罚却看不到出头之日,那只能是恐怖统治或奴隶制度,不过商鞅的变法当然考虑到这点,他用奖励这点将大家的目光集中过来,让民众有出头之日,这和日后的科举制度将读书人吸引过来是一个道理,何况,他的奖励范围要广的多。
奖励军功,战国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战争,而秦国人虽然好斗,但是不受纪律,而且之前的制度对一般的士兵没有什么激励,而商鞅变法后,下达严法,整顿军纪,禁止私斗,还需要大家对战争这种公战产生兴趣。商鞅之法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还规定,即便宗室贵族,没有军功也不得超越标准获得田宅和臣妾,连衣着也有限制,所有的秦国人目光都集中到战争上来,如此秦军的战斗力自然大大提升。(同样,自宋之后做兵受歧视受欺压又没好处,而文人受到尊重,这样战斗力不低下才怪。)
鼓励耕作:虽然战争重要,但是作为战争的保障,后勤也是很重要的,这主要包括两种,武器装备和粮食。武器装备主要是工匠努力,有严法的控制来保证质量,至于粮食这就是关键了,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粮食,没有武器,可以削木为枪,但是没有粮食,那就要饿死了,没有粮食,谁也不会为你卖命,自古至今,粮食作为后勤的重中之中一直没有改变,战国时期更是如此,战争长年累月,打仗占用了生产相当多的人力,又要提供不事生产的战士食粮。没有大量的粮食保证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商鞅鼓励耕作,耕作多的可以免除徭役,允许私田,限制商人,都是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尤其是抑商这条,战国商业大大发展,但是那时没有工业支撑的商业大都是各地倒卖,而奇珍这些奢侈品不利国战,反而助长国人奢侈之风,而更关键的是商人为利往往囤积粮食,所以商鞅变法限制商人。不过秦国对商人并不是一味的限制,毕竟战国时期商人极为重要,一些重要商品被商人控制,无法单纯的抑制。)不过粮食供应这要等秦国拿下巴蜀,修建都江堰后才能称为解决。
3. 中央集权:这大家都熟悉,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建立君王第一的集权统治,这秦始皇后来统一做的事其实商鞅大都做好了,这样的制度使得国内不会出现挑战君王权威的第二势力,保证国内政治的稳定,这吸取了春秋时期甚或战国有些国家大夫之强于国君甚至取而代之的经验。这样的制度保证政治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对于常年战争的国家是很重要的。而且中央集权能在短时间调集最强大的力量,这在战争中是相当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秦二世之前的秦王,大都非平庸之辈,能牢牢控制朝政,而秦二世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怎么指望他维持秦国呢?)
商鞅变法在秦国相当的成功还要归于秦国一直苛守商鞅之法,即便杀了商鞅本人。但是商鞅之法一直为秦国人所遵守,这样才能保证秦国之后的强盛。
法家虽然重理性轻人性,重法残酷,但是法家对法律制度的研究,分析的细致,实在是儒家等诸子百家所不及的,秦国之法的细致,不亚于现代法律。之后中国虽然尊儒,但是法制上一直沿用秦法,当然刑罚没有那样残酷了。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之后的王安石张居正变法之所以失败,全在于秦国一直遵守商鞅之法,而宋明很快就抛弃了新法。先不说新法是好是坏,单论法令朝令夕改这条,宋明之后的衰弱就可想而知,当然,宋明当时的情况比秦国要复杂多了。
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还有三点:
1. 名将:秦国变法使得战斗力提升,但是单纯的战斗力提升并不代表能战胜六国,六国之兵并不亚于秦兵,赵国胡服骑射后骑兵冠于七国,魏国吴起创立的“武卒”也是超级强兵,楚国在战国末期还打败李信二十万秦军。所以说秦军是强,但是绝不能说达到无敌的程度。(秦军的弩兵或许是一个相当强大的兵种,但是只能说对不能这种技术的游牧民族是占有优势,对于相同文明程度的六国军队就不一定了,六国应该也掌握了这种武器,否则秦军早就一统天下了。)所以,秦军需要名将。
当然,秦军在整体上还是优于各国军队,假如在数量相同,将领素质相同的情况下,一般都是秦军胜利,也正是因为如此,能战胜秦军的赵奢,李牧,信陵君,项燕,都是一等一的名将。自然,秦军也有自己的名将,司马错平巴蜀,白起伐楚,长平大胜,王剪六十万灭楚,没有这些名将,秦军是无法统一天下的。
2. 不拘一格用人才:秦国重用各国人才,不拘一格,商鞅本是卫国人,为秦国变法,张仪是魏国人,为秦国出使各国,对六国伐交伐战屡屡成功,魏国人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楚国人李斯为秦始皇拜相立秦法,这些人非秦人,都在秦国立功,而且秦国并非只重法家,墨家巨子在秦国也受到相当尊重。(当然,儒家是不适合一心争霸的秦国的)这样的不拘一格用人才才使得秦国立于诸强之上。(想想其他各国,燕国用了赵国人乐毅,立下无比大功,被猜忌,赵国名将众多,然廉颇老死于外,李牧被自己人害死,当然最冤的是魏国,白白为秦国提供了这么多人材不说,难得的兵法名家信陵君还受到自己亲族的猜疑,郁郁而终。)
3. 运气:你要说一统天下没有这个运气确实不行,战国初年,变法后的魏国强盛无比,无人不惧,大有一统三晋,再建当年晋国伟业之势,秦国虽然一度战胜,但是魏国仍强,走了吴起又来庞涓。偏偏齐国来凑热闹,孙膑妙计打败了庞涓,也毁了魏国,使得秦国前的第一块屏障消失了。
魏国倒下了,不过齐国站起来了,这个庞然大物实在强大,秦国在他身上也占不到一点便宜,齐国论各方面条件都优于秦国,位于东方,不用双线作战,又是当年霸主,文化之国,由他统一六国比秦国要顺理成章,问题就是出了个乐毅,五国联军不但把齐国险些灭了,还把齐国人的锐气打没了,自从齐国坐等秦国灭各国,就是不帮忙,直到秦军一来直接投降。
齐国弱了,楚国倒是一个大国,疆域大,势力大,上天却为秦国送了一位张仪,为楚国送去一位楚怀王,硬生生用一张嘴把楚国折腾个半死,连楚怀王都老死秦国。可怜啊可怜。
赵国自胡服骑射后,战斗力大张,赵奢战胜秦军是为各国打了一针强心针,但是命关赵秦两国国运长平一役……怎么说呢?就算秦国派出了奸细,但是赵王不一定听啊,就算听也不一定换上赵括,就算赵括带兵……也不至于四十万被包了饺子,天下大势就此决定。
好不容易出了李牧,后来的赵王居然还能上第二次当,自己解决自己的干将……
你说,秦国一统是不是有运气。
秦国经过几百年积累,日益强大,而能与之抗衡的对手一个个都衰弱了,终于在嬴政手中,短短十年秦国完成一统天下大业,秦之伟业达到顶峰,而嬴政也成为了中国的第一皇帝——秦始皇
一
首先,对于秦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之所以能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强大,跟自己比较可怜的出身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楚国起初封地又小又偏,筚路蓝缕这些词就是形容楚国先人创业之难,楚人四处开荒拓土的同时,接触了南北各路文化,所以骨子里刚烈剽悍又自由浪漫,跟中原诸侯表面上的中庸礼让完全不是一个腔调。而秦国也好不到哪去,秦国的祖先是养马的出身,领土又地处西陲,向东发展之路被晋挡着,质朴尚武但是文教落后。 秦和楚,在春秋时没少被中原诸侯当傻子戏弄,其实都是苦命人。
二
但是,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楚国虽然地盘比较大,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开化的落后地区,其经济政治水平全面落后于中原和关中地区。即便是楚国占领的吴越之地,在当时还没有发展到鱼米之乡的地步。而秦国占据的关中和巴蜀之地,那可是天下的两大粮仓。另外,秦国坐拥函谷关、崤山的天险,进可攻,退可守。 至于楚国,平原丘陵为主的地理条件,促使楚国在防守时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攻守兼备才是强国的必备要素。
三
其次,在国家政治体制上,虽然秦国、楚国都存在旧贵族。但是,秦孝公、秦惠文王两代君主就能摆平阻碍新法的旧贵族,从而让商鞅变法可以彻底地贯彻下去。而楚国也在吴起的鼓动下搞了变法,不过,因为楚国的旧贵族势力过于庞大,变法改革才进行半年,就由于楚悼王和吴起的去世而终结。 对于楚国来说,春秋时期就有过若敖氏专权的现象,战国时期楚国就有屈景昭三大贵族,这种大贵族很容易阻碍国家政策的实施。
四
正是因为变法改革上的不顺利、不彻底,导致楚国的兵员素质和军事实力落后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赵国等国家。在商鞅变法后,军功授爵培养起秦国士兵崇尚武力的传统,当秦国人都为了各自的利益去耕战后,秦国逐渐成为了一个战斗力强大的帝国。 而楚国因为统治区域比较辽阔,不仅显得比较松散,而且在民俗上属于比较轻飘的类型。同时,楚国人还喜欢经商和搞浪漫文化,这在秦国的虎狼之师面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五
最后,进入到战国时期,各个大国都相继步入到封建社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7会中。而在封建王朝,君主的历史作用被无限放大。在战国的中后期,楚国总共就出现了楚悼王、楚威王两位比较励精图治的君主,但因为在位时间较短和间隔较远,所以没有起到多大影响。 与此同时,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也即站在六代英明君主的肩膀上,那明显超过了楚国君主数个档次了。
秦国法令森严,一切都是为了强盛,一统,而且秦国民风彪悍,而且杀敌可以挣军功,据记zhidao载秦军打仗士兵经常是腰上挂两个人头,右手手持武器,左手夹一个追赶敌军。而山东六国问题众多,魏国曾经战国第一,攻破函谷关,以5万魏武卒击败50万秦军,但是经桂陵马陵两战,魏武卒全军覆没,而且魏武卒的成本高昂,魏国国力损失殆尽,自此一蹶不振,韩国是秦国出函谷关攻打山东六国要道,强盛不起来。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主力全军覆没,而且后期唯一能抵挡秦军的李牧被冤杀,不久后赵就灭了。燕国本就弱小,虽后来出了乐毅这样的名将,但是后来也被继任的燕王不容,逃走了。齐国在战国前期很强盛,但是后来被乐毅攻打后虽复国成功,但是国力也是大打折扣,到最后其余五专国均已被灭,齐不战而降。楚国幅员辽阔,但是国内的贵族林立,各有各的利益,比如曾经培属养出魏武卒的吴起来到楚国实行变法,曾使楚国一度强盛起来,但触及到了这些贵族的利益,吴起被杀了,楚怀王被张仪欺骗,导致楚国的衰落,再加上秦将白起占领了楚国大片领土,最后被王翦所灭。而且楚国的军事理念落后,在战国时期,各国已经开始大规模装备速度快机动性强的骑兵,而楚国却仍在使用春秋时期的战车,严重与时代脱轨了
一
首先,对于秦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之所以能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强大,跟自己比较可怜的出身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楚国起初封地又小又偏,筚路蓝缕这些词就是形容楚国先人创业之难,楚人四处开荒拓土的同时,接触了南北各路文化,所以骨子里刚烈剽悍又自由浪漫,跟中原诸侯表面上的中庸礼让完全不是一个腔调。而秦国也好不到哪去,秦国的祖先是养马的出身,领土又地处西陲,向东发展之路被晋挡着,质朴尚武但是文教落后。 秦和楚,在春秋时没少被中原诸侯当傻子戏弄,其实都是苦命人。
二
但是,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楚国虽然地盘比较大,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开化的落后地区,其经济政治水平全面落后于中原和关中地区。即便是楚国占领的吴越之地,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7在当时还没有发展到鱼米之乡的地步。而秦国占据的关中和巴蜀之地,那可是天下的两大粮仓。另外,秦国坐拥函谷关、崤山的天险,进可攻,退可守。 至于楚国,平原丘陵为主的地理条件,促使楚国在防守时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攻守兼备才是强国的必备要素。
三
其次,在国家政治体制上,虽然秦国、楚国都存在旧贵族。但是,秦孝公、秦惠文王两代君主就能摆平阻碍新法的旧贵族,从而让商鞅变法可以彻底地贯彻下去。而楚国也在吴起的鼓动下搞了变法,不过,因为楚国的旧贵族势力过于庞大,变法改革才进行半年,就由于楚悼王和吴起的去世而终结。 对于楚国来说,春秋时期就有过若敖氏专权的现象,战国时期楚国就有屈景昭三大贵族,这种大贵族很容易阻碍国家政策的实施。
四
正是因为变法改革上的不顺利、不彻底,导致楚国的兵员素质和军事实力落后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赵国等国家。在商鞅变法后,军功授爵培养起秦国士兵崇尚武力的传统,当秦国人都为了各自的利益去耕战后,秦国逐渐成为了一个战斗力强大的帝国。 而楚国因为统治区域比较辽阔,不仅显得比较松散,而且在民俗上属于比较轻飘的类型。同时,楚国人还喜欢经商和搞浪漫文化,这在秦国的虎狼之师面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五
最后,进入到战国时期,各个大国都相继步入到封建社会中。而在封建王朝,君主的历史作用被无限放大。在战国的中后期,楚国总共就出现了楚悼王、楚威王两位比较励精图治的君主,但因为在位时间较短和间隔较远,所以没有起到多大影响。 与此同时,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也即站在六代英明君主的肩膀上,那明显超过了楚国君主数个档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