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山西晋城:中华文明之源在太行山
--------------------------------------------------------------------------------
来源:太行日报·晚报版 2011年06月10日 10:54
纪连海
纪连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教师,《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之一。昨天,这位受到全国亿万观众热捧的学术明星应首届太行山国际文化旅游节组委会之邀,为晋城人奉上了一场精彩讲座——《红色太行》。讲座结束后,纪连海还欣然为晚报读者写下祝语。
“纪氏风格”幽默诙谐
身材高瘦,衣着朴素,挺拔的鼻梁上架着一副1600度的厚玻璃片眼镜,张嘴一笑露出一副小龅牙……昨天上午8点30分,出现在市委市政府多功能会议厅讲座上的纪连海形象亲近、仪态自然,丝毫没有名人高高在上的架子。讲座甫一开场,他先跟底下的观众提前“声明”:“我这眼睛即便带上1600度的眼镜,视力也仅能达到0.1。所以你们即便坐在第一排,也尽可以放心地睡大觉。”事实上,听说纪连海来晋城搞讲座,可容纳上千人的多功能厅内早早就挤满了“粉丝”,他们哪里舍得错过这样难得的机会睡大觉呢!纪连海的幽默风趣一下子拉近了和观众的心理距离。
纪连海毕竟是聪明的。他还“故意”把晋城的“珏山”念作“玉山”,以示“名人也会出错”,顿时打破了学术讲座一贯庄重、沉闷的氛围,变得轻松随意、跟拉家常似的。整场讲座将近两个小时,纪连海口若悬河、笑声不断,还不时抖露两个小“包袱”,让广大观众充分领略了他幽默诙谐的“纪氏风格”。
两小时浓缩“两百万年”
昨天纪连海讲座的主题是《红色太行》。纪连海先引用了黄河、黄海、黑河、丹河,来阐述颜色与河流的关系,然后转而解释:“红色”其实不是说太行山矿石、砂土的颜色,而是指太行山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它的历史文化脉络,就像母亲红色的血液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地滋润和灌溉着炎黄儿女、华夏子孙。两小时的讲座,纪连海从两百万年前的“西瑶泉遗址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0”说起,再说到“陵川塔水河遗址”、“沁水下川文化遗址”、“泽州高都遗址”,再讲到春秋战国时代,最后以70多年前太行山作为中国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红色”现当代史划上句号。高度完美地浓缩了太行山的历史精华,段段新鲜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尤其在说到位于我市陵川县附城镇境内的西瑶泉洞穴遗址群时,纪连海可谓“语惊四座”。西瑶泉遗址初步查明距今已有近200万年的历史,比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还要早30万年。其中,一个洞穴中发现一具带有六枚牙齿的猿人下颌骨及肢骨、髋骨化石。纪连海由此断言:“‘国博’一布展,如果有了西瑶泉,历史教科书再一修,这儿就成中华文明的祖宗啦!”纪连海确凿地指出:中华文明之源不在元谋,而在太行山。
为晋城旅游贡献“金点子”
“太行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他凭什么胜利?凭的就是一个词——“改革开放”。在中国谁最早举起了改革的大旗?在中国谁最早举起了开放的大旗?我们山西人。太行山的历史真是值得大书特书。春秋战国时代的太行山,归属于晋国。为什么这个地儿归属晋国呢?那是因为晋文公的改革成功了。晋文公找来了他的舅舅狐偃和担挑儿赵衰一起商量朝政,巩固政权,在这两个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在生产上改革工具、施惠百姓、奖励垦殖,在贸易上降低税收,争取邻商入境,互通有无;拨乱反正,笼络了新旧贵族,获得大丰收。最后,将两军扩张为三军,率两路大军援助周襄王取得胜利。作为回报,周襄王便把山西河南交界处的太行山周边的四个城送给晋文公——这样晋文公便拥有了山西东南、正南的太行山地盘。只有有了这个太行山,晋国才能看到山外面的世界,才能逐鹿中原……”这是纪连海的一段有关晋文公开创春秋霸业的精彩演讲。
如今,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已是一个城市发展自身的重要环节。纪连海建议,我市应循着历史、地理、古建的脉络,拓展一项“春秋战国争霸之旅”。在旅游上,以青山绿水做陪衬,主打历史的牌。他还建议我市把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串”起来,以中小学生为目标群体,搞一个深度的“原始文化之旅”,可谓“金点子”不断。(
居太行之巅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形之高,有与天为党之称,因此古称上党。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积淀着民族优秀文化的无尽内涵,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开荒创世。繁衍生息,用勤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1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的文化。从目前已发现的三处旧石器时代、一百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察证明,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因此太行山地区的长治一带,是我国史前神话传说的密集区域,其内容丰富、范围广阔,印证着这里的古老文明。专家学者根据珍贵的古典文学、文献史料考证发现,华夏文明典籍中记载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神话故事均起源于我们雄奇状美的太行山上,而且世代相传,凝结并升华成了中华民族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为性格特征的精神写照。
古代传说中的女娲就是在今长治县上郝村天台山上,炼顽石补仓天、治洪水平烈火,免生灵于涂炭。反映了这位刚烈女性民族大无畏的浩壮气概和先民对生存空间的热烈情感,并体现了一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而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挽弓射九日,化枯焦为绿荫,救黎民于水火的“后羿谢日”的地方则在屯留县城西北30公里的老爷山上。后人把后羿尊为神,在山上立庙祭祀,并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形成古庙会。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百谷山〔今长治老顶山〕“尝百谷,制耒耜,教民耕种”,即所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重大转折。如今百谷山上遗有神农井、耒耜洞与百谷泉。而在长子境内的羊头山上是神农遍尝百草而得嘉禾之处。长治县的黎岭相传是炎帝耆国的地方,在这里他奠定了中华民族始兴与统一的基础。炎帝女儿女娃也正是在长子的发鸠山上愤而化作精卫鸟,衔木石誓填东海,因此长子县的发鸠山至今被传为精卫填海故事发生的地方。
在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化宝库中,神话传说可谓是一种神奇瑰丽的艺术奇葩,这些美丽动听的神话故事,虽然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解释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并给后人留下极其深邃的精神启迪。如果你对以上典故发源地有兴趣或者持不同看法,不妨粗略考证一番,定让你千回百转而又落脚于太行山上。
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要之地。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悬车束马窬太行。公元前263年,秦国攻伐韩国,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夺韩荥阳。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北扼飞狐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2之口,南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津,终于转危为安。
东汉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汉安帝为防外敌侵犯洛阳,下诏在太行南端36处要冲屯兵。曹操围临漳,袁尚轻易率军东出太行,结果大败于曹军。晋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进伐西燕,屯军于临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进入,灭了西燕。隋末,李世民与窦建德相争,李世民进据虎牢,使窦不能越过太行,李乘机占领上党,尽收河东之地。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刘福通率起义军越过太行,火烧上党。元将察罕粘木儿塞井陉、杜太行,遏止起义军向北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山西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和指挥下,创建了太行区(晋冀豫边区)。发轫于太行山的游击战,迅速发展到西起同薄、汾河,东至渤海,南靠黄河,北沿正太、沧石路的广大地区,先后形成许多重要战略区。
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5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阳曲山、白石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山中多雄关,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荆关,山西的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流曲深澈,峡谷毗连,多瀑布湍流。河谷及山前地带多泉水,以娘子关泉为最大。河谷两崖有多层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黄围洞、晋城的黄龙油、黎城的黄崖洞和北京房山的云水洞等。在太行山深山区河北赞皇县,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
太行山的自然植被被垂直温差面异,如小五台山南坡,1000米以下为灌丛;1000米以上偶有云极或落叶松。北坡1600米以下是夏绿林,1600~2500米是高亚草原。矿藏,从北到南,煤炭资源丰富,还有铁、铜、钼、金、钨等。
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为穿越太行山脉的8条通道。
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要之地。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悬车束马窬太行。前263年,秦伐韩,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夺韩荥阳。前204年,刘邦被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北扼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津,终于转危为安。东汉元初元年(114),汉安帝为防外敌侵犯洛阳,下诏在太行南端36处要冲屯兵。曹操围临漳,袁尚轻易率军东出太行,结果大败于曹军。晋太元十九年(394),后燕慕容垂进伐西燕,屯军于临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进入,灭了西燕。隋末,李世民与窦建德相争,李世民进据虎牢,使窦不能越过太行,李乘机占领上党,尽收河东之地。元至元十八年(1281),刘福通率起义军越过太行,火烧上党。元将察罕粘木儿塞井陉、杜太行,遏止起义军向北发展。
河北,山西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和指挥下,创建了太行区(晋冀豫边区)。发轫于太行山的游击战,迅速发展到西起同薄、汾河,东至渤海,南靠黄河,北沿正太、沧石路的广大地区,先后形成许多重要战略区。
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7555.html
---------------------------------------------------
太行山根据地
太行山根据地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由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一个抗日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以后,在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提出了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原则,并且领导着改编后的工农红军,奔赴抗日前线,在太行山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对华北地区的军事侵略和占领,开展了游击战、运动战和阻击战等战役,收复了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大片领土,建立了人民政权,武装了群众,有力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逐步的建立了包括山西、河北、河南广大区域在内的抗日根据地---太行山根据地。在创建太行山根据地中,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邓小平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81500.html
------------------------------------------------
太行山脉
太行山脉
(Taihangshanmai)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境的黄河沿岸,南北长约400公里,一般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小五台山在河北省境内,海拔2870米,太行山是古老的断块山,西坡和缓,东坡急陡,从华北平原西望,山势显得格外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形势非常险要。构成太行山的岩石多为平缓的厚层石灰岩,所成的陡坡往往是悬崖和深谷。李白的诗里说它是“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可见其形势险要。由黄土高原上奔流而下的暴流性河川众多,所以太行山被许多谷道所截开。自古以来,就有“太行八陉”之称。娘子关南5公里的井陉,就因为山间隘道如井而得名。其他还有河南省的轵关、太行、白陉:在河北省的澄口、飞狐、蒲阴陉。“陉”就是横谷的意思,即横切太行山的谷地,成为沟通太行山东西的孔道。太行山太行山
位于中国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东北-西南走向,局部地段近于南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地,南至山西省、河南省边境的沁河平原。长700千米,褶皱断块山,山脊海拔1500~2000米。中段出露片麻岩,南、北段主要为石灰岩。山地东侧为明显的断层,许多地段形成近1000米的断层岩壁,气势雄伟。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山脊西侧转为缓坦的高原。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山地被拒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横谷,当地称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和军都陉等被称为太行八陉,自古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东西交通通道。太行山还是重要的地理分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以东为黄淮平原。山地对夏季风有明显的阻滞作用,迎风坡降水较多,并形成暴雨区。背风坡则气候干燥。山地东侧还因断层活动而形成强烈的地震活动带。在太行山东翼断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陉、临城、峰峰、六河沟等煤矿
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