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民俗专家介绍说,“立秋”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早在3000年前,古人就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仪式,且习俗众多。时至今日,我国民间仍有在立秋这天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3“贴秋膘”“咬秋”等习俗。据民俗专家介绍,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非常重视。在中国古代,立秋这天有许多迎秋的礼俗。
这句农谚老话,说的是立秋早晚与天气凉热的关系。是根据立秋的早晚,来预测立秋后天气是凉还是热。“早立秋”与晚立秋“”的界定,是根据立秋的时间点来判定的。家乡这边流传下来的说法是,0点到中午12点这段时间的立秋,称之为“早立秋”;而中午12点之后到晚上24点之前的立秋,则称之为“晚立秋”。
要知道立秋后到底是凉还是热,要看立秋的具体时间点,是在中午12点之前还是之后。如果这一年属于“早立秋”的话,那么立秋之后天气就凉得比较快,有习习的凉风吹着;而如果这一年属于“晚立秋”的话,那么立秋之后天气还是较为炎热,秋老虎会极为横行。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民间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 气象部门表示,影响天气的因素很复杂,目前的气象监测尚不能肯定。但如果副热带高压在南落过程中长时间控制南方地区,就会出现“秋老虎”。
民间有句俗话说“热在三伏”,有时过了“两伏”之后百,天气依然炎热,这便是所谓的“秋后一伏热死人”。它度指的是立秋节气过后,炎热的天气至少还要持续一两个星期。人们挂在嘴边的“秋老虎”说的大多也是这个时段。
此时,天气虽然依旧炎热难耐,但问是正在逐步转凉,农谚有“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等说法。人们可以通过调整饮答食来进专行防暑降温,比如煮绿豆汤,或用绿豆、银花、扁豆、冬瓜煲汤,再配以鸭肉、瓜果、白糖、薏米、芡实属等食物,这些饮食都具有清暑解毒的功效,是暑天的清补佳品。
立秋之后更热了,那是因为秋老虎来了。
有句老话说的好,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说的就是立秋之后更热的情况,对于今年有些地区暑天不太热复的情况,秋后就要算账了,秋老虎要来了。
立秋后,进入秋季,太阳的直射点从11°制32′N南移到5°57′N。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白天时间缩短,日照时数日趋减少,给予北半球的光和热一天天减少。太阳辐射的减弱,使地面在白天能得到的热量渐渐减少。
而夜晚延长,地表向zhidao太空辐射的热量反而增多。由于地面吸收的热量渐渐少于地面散失的热量,气温开始出现由高转低的趋势。
早晚穿毛衣,中午穿短袖,奇怪得很,就如老话常说的那样:“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