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日本在我国的经方“六神丸”基础上开发的“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并返销我国;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源自我国的“牛黄清心丸”,年产值接近一亿美元……近年来,日本和韩国对我国传统中药的开发,让我国的中药界人士认识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除此之外,许多有识之士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这些原本在国内业绩一般的传统中药为何在两个东亚邻国却产出了如此大的力量?在中药的国际博弈中,我国的优势何在?又该向日本和韩国学习一些什么?(本文中所称中药即我国生产的中药与日本的汉方药与韩国的韩药的通称——编者注。)
▲日韩中药:“小规模”产生“大能量”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显示,虽然日本和韩国的中医药都是我国中医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且在中药产业的规模、中药生产和研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远不及我国,但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和日本的中药产业发展很快,并在国际市场上与我国呈现出竞争的态势。
目前,日本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中药生产国与消费国。1976年以前,日本汉方药年产值不足100亿日元。1976年,随着汉方药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汉方药产业、中药材种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目前有汉方药厂200多家,处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被日本政府批准适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大约有148种。目前日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33本汉方药年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亿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中成药、中药保健品贸易中,由日本生产的占很大份额。
90年代以来,韩国中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在韩国国民医疗支出中,中医药占15%,这一比例仅次于我国。韩国的中草药原料种植业较为突出。2004年韩国高丽参出口额超过3.5亿美元。与我国中药注重原料种植相比,其对原料的加工操作规范,标准严格,且包装宣传到位,相同等级的参类产品单价是我国的25倍。
日本和韩国中药产业缘何能以相对较小的规模产生如此大的能量?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前校长龙致贤教授举了一个例子:“牛黄清心丸是我国的传统中成药,韩国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口
樱花,茶道,插花,围棋这些都是起源于中国抄现在却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日本国粹,当然日本也是以国粹的态度对待。汉服(和服的起源),诗赋,戏剧,浮世绘(大量吸取了中国古代绘画),建筑(日本古建筑,大多数保存相当完善,并且袭这些建筑风格可以很大程度上看到受中国建筑的影响),饮食(日本饮食受古代中国影响讲究尽量减少对食材的加工,以求追求食材本来天百然的味道和营养,传统现在依然保持,中国现在的饮食,大家自己吃也都明白),汉字(中国繁体字改简后,网络文化冲击,汉字的精髓已经流失殆尽),度包括日本的一些传统节日很多都来源于中国。中国古代大贤(孔/孟/老子,道/法/佛家)的思想也被遗忘,甚至被认为迂腐(日本却依然有大量专业学者从事研究汉文化及上述)。诚信,宽容,孝义等传统也被我们丢弃。太多的太多,都是起知源在中国,当然发展也是在中国,但是现代中国却在追求GDP的时候遗忘甚至唾弃了这些东西,然而日本继承了下来,并且给予了发扬,并把这些文化影响力发散到全球,所以说现代汉文化的全球的认知是来源于日本的。我认为,该视频这么说还是蛮对道的。
-----纯手工 就写这么多吧。
被敌人入侵如果没有防守的话就会被侵略。文化也是同样的,被文化入侵,如果自己的文化没有传承和发扬,那么后代也不会记得什么是属于自己,什么是属于别人。
日本有很多东西都是复制于中国,例如你说的茶道,还有围棋,铸剑术,陶瓷等等,太多了。日本是个很奇怪的民族,他为了发展自身而不惜去完全复制中国的文明,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没有的。7世纪时,日本复制了几乎所有唐朝的文明,除了日本本身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以外。
而日本人的习惯也是勤劳的,甚至是苛求的,技术,手艺会一代一代标标准准的传给后人,而根据等级制的限制也使得这些手艺很好的找到了继承人。
什么是等级制,士农工商,士就是武士,农就是农民,这个士与我国的仕有区别,一指武士一指学士。简单的说吧,在日本如果你父亲是武士,那么你也是武士。你父亲是农民,那么你也是农民,你可以继承土地,学习耕种技巧。如果你父亲是铁匠,那自然你就是铁匠。各等级的人按部就班的生活着。在西方人眼里,日本人就是群没有民主的顺民。而正是这样的等级传承使得他们的这些舶来文明发扬了下来。
现在茶道,围棋,铸剑等等按照前人的遗留也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2好,顶级的比较也好,中国仍然胜过一筹,但在中国,这些东西离老百姓们太远了,有些甚至显得很神秘,很古老。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入侵,我们没有能很好的从祖辈那里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化,这种事似乎只是固定某一些人的事,并且从事这样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得知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少。
近年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媒体和微信朋友圈都会被“日本的中药侵略战”、“神奇的日本汉方药XXX”等网文刷屏。这些文章往往盛赞日本的汉方药风行世界,技术如何先进,质量如何优异;此外,文中还指出“日本汉方药出口量占世界中药市场的80%以上”,“日本改造中药‘六神丸’,开发为汉方药‘救心丹’,年销售额上亿美元”……这样的报道令许多国内中医药界人士感到不安和忧虑。事实果真如此吗?多位专家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这种过分夸大日本汉方药影响的做法,有哗众取宠之嫌。
数说现实中的汉方药
汉方医学是日本化了的中国传统医学,汉方药是在汉方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与我国的中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
在很多报道中,汉方药占据国际市场的主流。如今国人出国出境渐多,经常出国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日本以外,从美国、欧洲到日本周边的韩国、东南亚、香港、台湾,包括中国大陆都很难见到汉方药的影子。那么,传说中占据国际市场主流的汉方药到底出口到了哪里?
其实,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药事工业生产动态统计年报》显示,1992年汉方药的产值达到17亿美元,为历史最高峰,后因“小柴胡汤”事件影响而陡然下降,2000年以来基本维持在每年10亿美元。汉方药生产企业中,津村制药一家独大,长期占据75%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如钟纺、小太郎、帝国等规模都不大。因此,了解津村制药的现状,基本就能掌握汉方药的大体情况。
目前,津村制药的原料主要来自中国,甚至生产基地也大部分转移到了中国,目标销售市场主要在日本。近日,津村制药公布了2015财年业绩公报,企业总销售额1130亿日元(约65亿人民币),其中汉方药约占75%,即850亿日元(约48亿人民币),2015年汉方成药的整体规模不超过70亿人民币。而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7302亿元人民币,是汉方药市场规模的100倍以上。
就出口而言,汉方药主要是满足日本市场的需求,很少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并不高。2012年,汉方制剂类产品出口总额仅为3050万美元,而最负盛名的“救心丹”年出口额也未超过两亿日元(约两百万美元)。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共与17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中药贸易往来,中药类产品进出口额达47.9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7.70亿美元,中药保健品和中成药出口额分别达2.82亿美元和2.62亿美元。从公开的数据不难看出,汉方药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出口量均远远落后于中国。
汉方药“神话”从何而来
有一种说法是,20世纪80年代曾有中国医药代表团访问日本,翻译人员当时误算了货币单位,把日元当作美元来计算,这一误会使得津村制药的汉方药销售额超过百亿美元(实际为百亿日元,约一亿美元),津村制药一家就超过了当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65时上千家中国中成药企业的总和。还有一种说法是,20世纪90年代的中药国际化现代化工程项目发布了一个国际市场中药情况报告,因为是以出口创汇为计算依据,其分母自然不包括中国市场的中药在内,汉方药占国际市场(除中国外)比例超过了70%。消息发布后,有关方面发现这一表述容易引起公众误会,更正了有关表述,并多次在主流媒体上更正这一数据,但直到今天,很多媒体引用转述时经常不做任何思考与考证,偏听偏信,后来以讹传讹,变成了日本占全球中药市场70%以上;再除去韩国等国家所占的份额,甚至得出了中国中药仅占国际市场3%~5%的荒唐说法。
客观原因之一是过去中药出口数据披露的较少。中药出口形式多样,有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中药材;出口渠道多元,按药品、保健品、食品、农产品、工业原料等渠道,统计口径不一致。公开的信息少,各种传说就容易传播开。近年来,信息公开这方面工作已经得到很大改善,获得这些信息或许是举手之劳。除了这一客观的因素外,更多的还是思想认识问题。
首先,源于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借喻劝讽”传统,如同中国古人习惯于赞美一个理想的远古完美世界“尧舜禹三代以上”,家长们常常夸奖“别人家孩子”一样,而如今则推陈出新,变为日本汉方药而已,无非希望通过树立一个“榜样”或“潜在的威胁”,来刺激各方的危机意识,推动中医药的改革和发展。
这种做法用心固然良苦,甚至发布者、传播者自认为是在“传播正能量”,但在资讯发达的当今世界却不足为训。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时代证实、证伪都很容易,编造的“神话”很容易被戳穿,一旦论据被证伪,论点即便再美好,也会令人疑虑重重,而这显然与始作俑者煞费苦心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次,中医药界夸大甚至神化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科技领先优势,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知识界、媒体界的传统。在过去,这样的观念有其合理之处,毕竟中国跟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确实很大,而且几乎是全方位的。如今,此消彼长,天翻地覆,中国在产业链的很多领域、环节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有很多方面已经开始在世界领先。但很多人对这一变化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感知,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神话汉方药,如同夸大日本电饭煲、马桶盖的神奇一样,成为另外一种“日吹”。
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么就不能取得进步。但如果我们不能看清楚自己的优点,那么我们前进的方向就会出现错误。过分夸大汉方药,反映出对中医药缺少自信和自觉,发展理念和发展决心不坚定。客观分析、理性看待汉方药的不足,摒弃夸诞虚饰之词,是应该甚至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