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金兰之好
金兰----情投意合,进而结为异百生兄弟或姐妹,称结金兰。
兰谱----义结金兰后,要交换谱贴,叫金兰谱或兰谱旧
时汉族交友风俗。结谊是一种人际关系,度又称上契、认干亲、结干亲、拜干亲,"谊"是指情谊,"契"是指契约,是两个或以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为一种拟亲属的关系,称为谊亲,又称契亲、干亲,俗称干字辈,彼此以亲情维系,可以是长辈和幼辈,也可以是同辈。通常友上加亲,亦友亦亲,关系比一般的远亲和一知般的朋友更密切。同辈的结谊又称结拜、结义、换帖。
琴瑟之好
【拼音】:道qí sè zhī hǎo
【释义】:比喻夫妻回间感情和谐。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秦晋之好
【拼音】:qín jìn zhī hǎo
【释义】: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答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金兰之好指:情投意合,进而结为异生兄弟或姐妹,称结金兰。
秦晋之好的出处:元·乔孟符《玉箫女》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金兰之好的出处:“金兰”指友情契合,友谊深厚。语出《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金,喻坚;臭,指气味;兰,喻香。)
扩展资料: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
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第二年,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成为晋怀公,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9跟秦国不相往来。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三个成语分别描述的对象不同。
1、金兰之好(jīn lán zhī hǎo):指友情契合,友谊深厚。
【出处】:《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翻译:金,喻坚;臭,指气味;兰,喻香。两人心意相同,行动一致的力e69da5e887aa7a64339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在语言上谈的来,说出话来像兰草那样芬芳、高雅,娓娓动听,没有污秽的语言。
2、秦晋之好(qín jìn zhī hǎo):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元·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3、琴瑟之好(qín sè zhī hǎo):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翻译:楚楚动人的女孩子,希望以琴会友,用琴声来打动她。
扩展资料:
1、兰花被喻为王者之香,有香祖之称。人们通常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兄弟情谊应犹如兰花一样品质,所以习惯说成“金兰之交”。
2、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3、琴和瑟本来指的是两种乐器。当这两种乐器合奏起来的时候,其音韵悠扬、动人心弦。所以,古人就以“琴瑟”来比喻夫妻之间融洽美好的感情。后来,“琴瑟”二字逐渐演变成了对夫妻的一种雅称。
4、其他类似成语:昆弟之好(像兄弟一样要好)、朱陈之好(表示两家结成姻亲)、通家之好(两家交情深厚像一家人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兰之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琴瑟之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晋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