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释义】分给我一杯肉羹。引申为分享利益。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之争时,项羽本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想法设下鸿门宴,地点在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但未能如愿。过了一段时间,项羽占据了秦都咸阳杀掉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62了秦降王子婴。自称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汉二年春,刘邦在平定了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之后,率大军讨伐项羽,被项羽打败,父亲和妻子吕后也被楚军活捉。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城中,危急万分,不得不率一小队人马逃逸。此后,刘邦率领从韩信手中接过的军队,继续同项羽对峙。项羽因后方被彭越的军队干扰,绝了军粮,无法迅速击溃刘邦,心里很急。他就在军中放置了一个高高的切菜板,将刘邦的父亲按在上面,对刘邦说:“你今日要是再不退兵的话,我就把你的父亲煮着吃了!”
刘邦却回答说:“我与你项羽曾经一起拥戴过楚怀王,并且相约为兄弟,所以我的父亲也等于是你的父亲。你如今果真要煮着吃了我父亲的话,那你就分我一杯羹吧!”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恼火极了,真的想立刻把刘邦的父亲杀掉。但他的叔父项伯劝他说:“争天下的人着眼于大事,是决不会顾个人小家的。你现在把刘邦的父亲杀掉了,不会有什么好处,只能增加他的仇恨。”
项羽思忖:如果我真的杀掉了刘邦的父亲,一方面,对汉军来说,刘邦是大义灭亲,为大业而不顾亲情,因而会更加效忠,另一方面,显得我不够光明正大,严重的可动摇军心,万万不可。最后,项羽终于没有杀掉刘邦的父亲。
【释义】着急地为别人解决困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战国时,魏安厘王百的弟弟公子无忌,被封为信陵君,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门下度有食客数千人。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在长平打败赵括率领的40万赵军,又进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和夫人接二连三地派人送信给魏王和信陵君求救。但是,安厘王非常害怕秦国,下令军队驻扎在边境,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持观望态度问。
平原君派出的使者接二连三地赶到魏国都城大梁,责备信陵君说:“我所以和魏国结为姻亲,是因为仰慕您道德高尚,能急人之困,现在邯郸答早晚之间就要被迫降秦了,公子您的急人之困表现在哪里呢?而且,纵使您看不起我赵胜,难道您就不怜惜您自己的姐姐回吗?”
信陵君千方百计想说服魏王救赵,可魏王怎么也听不进去,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接受了大梁监守夷门的隐士侯赢的建议,请魏王宠爱的如姬从魏王卧室偷答出兵符,假托魏王之命,夺得兵权,领兵解了赵国之围,赵国因此才得以保全。
【释义】比喻主要的问题一解决,其他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刃:刀口。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杜预传》。
晋武帝时,有一个名叫杜预的人。他学问渊博,见识广远,能文能武。当文官时,经常提出安邦理财的好建议;当武将时,率军打仗屡建战功。晋武帝时任镇南大将军,总督荆州一带的军事。
公元280年,杜预向晋武帝司马炎建议,讨伐吴国。他调兵遣将,出兵不过十天,就占领了长江上游的许多城池;接着又用计活捉了吴军都督孙欲等高级文武官员两百多人。
当时有人认为吴国建国多年,有相当大的实力,不可能一下子将它彻底打垮。同时又正值酷暑,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何况河水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2又因暴雨而泛滥,对大部队作战十分不利。因此建议就此收兵,等到明年冬天再集中兵力攻打,其结果可能比现在进攻要好得多。
但杜预主张却与众人恰恰相反,主张乘胜前进,扩大战果,不给吴军以喘息的机会。他说:
“现在我军连胜几仗,军威大振。以这种斗志旺盛的军队去进攻连吃败仗、士气低落的吴军,继续打下去,其形势就像用利刀破竹子一样,前面几节破了之后,后几节只要刀刃一进,无需用力竹子就顺势自然破开。”
后来,杜预领兵继续前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他经过的地方,都顺利占领,最后吴国灭亡了。
“为人百说项”用以表示为人扬誉或说情。
此典出自唐代杨敬之《赠项斯》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唐代有一个诗人叫项斯,字子迁,江东人。他在会昌四年中进士,任过丹徒县尉。
未及第时,他虽然诗写得不错,人品也度好,但名声却不太大,几乎不为人所知。有一次,他带着诗稿去拜访当时的名士杨敬之。杨敬之曾读过他的部分作品,也挺知欣赏他的才华,这次见面之后,道经过深入的交谈,杨敬之更觉得项斯是个前途远大的人,便赠给项斯一首诗:
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回,到处逢人说项斯。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多次读到你的诗,感觉句句都好;现在觉得你的人品,竟比诗还高。我从来不愿意隐瞒别人的优点,今后不论碰到谁我都要为项斯称答道。由于杨敬之的推荐,项斯的诗很快在长安广泛流传开了,他也因此名声在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