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原句: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释义: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六卷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
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扩展资料:
赏析:
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
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
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
“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
“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
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
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
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5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
意思:指保持心地清净,头脑清醒冷静,欲望少。
读音:guǎ yù
出处:《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翻译:只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
引用: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五:“李常真说:‘好好养养,几天就好了,一要清心寡欲,二要敛性收心哪。’”
例句:恬淡寡欲不可信,逆耳忠言应记取。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
1、清心寡欲 [ qīng xīn guǎ yù ] 清:清净;寡:少:欲:欲望,需求。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
出 处:《后汉书·任隗传》:“隗字仲和,少好黄老,清静寡欲。”
翻译:隗字仲和,从小喜欢道教,心地清净,减少欲念。
2、少私寡欲 [ shǎo sī guǎ yù ] 寡:少;欲:欲望。指仆人的欲望很小。
出 处:《庄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翻译:南越有一个邑,叫建德之国,人民愚蠢而朴素,欲望很少。
3、澹泊寡欲 [ dàn bó guǎ yù ] 澹泊:恬淡;寡:少;欲:欲望。形容心情恬淡,不图名利。
出 处:三国·魏·曹植《蝉赋》:“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
翻译:淡泊而无所求,独自快乐的长吟,皦皦的声音一声响过一声,636f7079e79fa5e98193332好像忠贞之士高洁的心(在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