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四渡赤水讲的是红军长征期间,面对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一、故事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二、译文
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三、出处
《史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赏析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徙木立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34信
提问
登录
注册

请输入关键字
立即下载
?题目
关于作业帮
20个成语故事 有成语故事的大概内容
gordit26 语文 2014-10-05
百度作业帮-是干什么的呢?让我来告诉你
优质解答
1、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2、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4、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3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5、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百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度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知怪,没有人敢道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回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答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