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非要追溯京剧的历史的话,那可以远了去了。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们已经开始在艰难的捕猎生活中唱歌跳舞来表示自己的欢乐。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开始有了以乐舞作为工作的专业艺人,那个时候他们被称为“优伶”,听起来和“幽灵”两个字一样,不过人家可是正儿八经地活着的。元朝的杂剧开始兴盛,中国的戏剧艺术也在这个时候走向了成熟,开始有了专业化的分工,慢慢成为了一个正式的行业。到了明朝,因为大家的生活开始过得好起来了,愿意花钱去享受娱乐了,戏曲演出也成为了普通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形式,逢年过节的时候看个戏,到现在还在一些地方流行着。这个时候,在江苏昆山一代形成了一种戏剧腔调,叫做昆山腔,这种腔调流传很广,它后来也有了一个我们更加熟悉的名字——“昆曲”。
明清两个朝代,因为政策的关系,徽州的商帮赚得盆满钵满。赚了钱嘛,自然要好好享受一番。在满足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需要之后,徽商们就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了。
以前没钱的时候,跟着大家一起吹着风看唱戏,还得迁就戏班子的时间和地点,各种不方便真是谁看谁知道。现在咱们有钱了,必须得想看就看啊!
然而那个时候可不是现代,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更加不要说带到哪看到哪的手机了,那怎么办?环境不好,我们转室内或者搭棚子啊。时间不对地点不好,我们就干脆自己家里养个戏班子啊!
于是江南江北一代的文人士大夫和富家豪门都开始畜养家庭戏班,这些唱给徽州商人听的戏剧班子,就被外人叫做“徽班”。
时间去到了1790年,那一年,乾隆皇帝八十岁了。普通人家的老人家八十岁都得郑重其事地办个寿宴,何况是皇帝老人家呢。这个事情当时作为一个大事,就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啊。
在扬州有个盐商,叫做江鹤亭,他其实也是徽州人,自然也知道家庭戏班这个事情,搞不好他自己家里就有。商人的敏感神经告诉他,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他在著名的戏剧圣地安庆组织了一个叫做“三庆班”的7a64e78988e69d83363徽州戏班,准备到京城给乾隆皇帝祝寿去了。
当然,作为一个名不经传的普通戏班子,想要进到皇宫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不要紧,这戏班能够进到北京城,就是一个不小的成功了。当时的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个地方的戏剧都云集在这里。在这里演出,要是被什么达官贵人看中了,那就飞黄腾达了。退一步说,就算是演给平民百姓看,赚钱不说,还能提升知名度,也亏不到哪里去。
三庆班在京城获得成功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老家,很多人听了就想,这徽戏可是我们这里的特产,要不我们也去帝都创业试试看?于是,又有一些徽班到了北京城,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它们三个和三庆班被人称为“四大徽班”,这就是四大徽班进京的故事。
后来,又有一些湖北汉剧的艺人来到了北京,进入了徽班里面参加演出。这些艺人也将自己的老本行里面的很多元素带到了徽剧里面,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
在北京城里面表演的徽班,偶尔无聊了自己也会出去娱乐一下,其中最常做的就是看别人表演。慢慢的,这些戏剧班子就学习了不少其它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他们后来开发了一种新的剧种,这就是后来的京剧。
北京城里面的人越来越多,看戏的人也自然与日俱增,在好几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到了同治、光绪年间,京剧也开始走向了成熟。后来有位叫做沈蓉圃的画师创作了一副《同光名伶十三绝传》工笔画,里面的人物分别是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同光十三绝”。
京剧的主要题材是历史故事,不少人物都是真实历史上存在过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生,是男子;旦,是女子;净,是那些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丑,是那些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又叫做小丑、小花脸。因为角色的作用不同,所以每个行当的服装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让台下的观众一下子就能够知道这个角色大概是个什么人,京剧的脸谱化也是一个特点,所谓唱红脸唱白脸,说的就是不同的人物性格。
京剧演变成一种专业的表演形式,对演员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一个好的京剧演员,唱、念、做、打这几种功夫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还要会做动作。而台下还得有不少的乐师,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锣、鼓、板等打击乐器来伴奏。
在民国时期,京剧渐渐登上了顶峰,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其中最出名的自然就是梅兰芳先生了。他的表演让不少外国人都争相观看,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京剧慢慢成为了我们国家的国粹。它不仅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就算在世界大舞台上,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愿这个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能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继续为我们带来审美享受。
起源与发展: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7a64e58685e5aeb9362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
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
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扩展资料
京剧的艺术特点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京剧是一种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的艺术形式。它被视为我国的国粹。
清代乾隆年间,昆曲、弋阳腔、秦腔等先后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在1790年,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来”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的昆曲、京腔、秦腔源等逐步冷落下来。
1830年,湖北汉剧也进入北京。它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和融合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知剧。它在当时被称为“皮黄”,又称“京调”。
185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著名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京剧艺术比其他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一套唱、念、做、打的完整体系,并开始有了统一的风格。
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后,京剧开道始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产生: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发展: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成熟期: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
京剧鼎盛期: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扩展资料
京剧的艺术特点:
1、京剧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要求严格,对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高。
2、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3、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1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