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成语标题 成语解释
方桃譬李 形容姿质之美有如桃李一般。
公门桃李 公:对人的尊称。尊称某人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7a64e78988e69d83332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门墙桃李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出处:《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桃李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省语。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桃李春风 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桃李精神 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
桃李门墙 指生徒众多的师门。
桃李争妍 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桃李之教 指老师的教诲。
桃李之馈 原指互赠礼品,后引申指送礼,贿赂。
出处:《诗·大雅·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桃夭李艳 桃李盛开。泛指春日美景。
艳如桃李 容颜像成熟的桃李那样娇艳。
桃李遍天下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出处:晋·潘岳《太宰鲁武公诔》:“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出处:宋·辛弃疾《一剪梅·独立苍茫醉不归》词:“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出处:清·伤时子《苍鹰击·割爱》:“敢道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芝兰其馨,金石其操,故是青楼贱质,红粉庸姿。”
桃之夭夭 桃夭李艳 桃夭柳媚 桃羞杏让
桃腮粉脸 桃腮柳眼 桃蹊柳陌 桃蹊柳曲
报李投桃 断袖余桃 方桃譬李 将李代桃
僵桃zd代李 李白桃红 柳夭桃艳 浓桃艳李
桃花回流水 桃花人面 桃僵李代 桃来李答
桃李成蹊 桃李春风 桃李精神 桃李门墙
桃李争妍 桃李之教 桃李之馈 投桃之报
杏腮桃脸 艳如桃李 夭桃襛李 以桃代李
余桃啖君 凡桃俗李 公门桃李 流水桃花
李代桃僵 门墙桃李 人面桃花 世外桃源
投桃报李 桃花潭水 桃弧棘矢 桃红答柳绿
僵李代桃 柳绿桃红 杏脸桃腮 夭桃秾李
夭桃穠李 二桃三士 二桃杀三士 桃李满天下
桃李遍天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投桃报李、
李代桃僵、
桃夭李艳、
门墙桃李、
凡桃俗李、
夭桃秾李、
公门桃李、
桃李春风、
城中桃李、
桃李精神、
桃李争妍、
桃李成蹊、
桃李之馈、
桃李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