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年青时不愿为官,只百爱写诗。四十岁后应试,连续两次未取,第三次才考中进士。一时兴奋,乃度作此《登科后》诗。后来人们用「春风得意」称进士及第,也泛指功成利就,踌躇满志。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知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道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马疾驰呢?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回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答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吏部授官:唐代士人科举及第后,并不是立即授予官职,再经吏部的释褐试,才能做官。吏部重视士子的学问与才德,以身,言,书,判作为甄选的标准。
进士特盛::唐代科举虽以进士,明经两科最盛,但因应考进士科目远较明经困难。政zhidao府又提倡文学,故进士地位凌驾明经之上。士人趋之若骛,进士科成为读书人做官版的踏脚石。
公卷通榜: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一旦临场失准,亦可获取录,称为公卷。
扩展资料:
唐朝科举权
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唐朝时期,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武则天时设立武举,即是武状元.
唐代科举及第之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身份,必须经过吏部的铨试或科目选,考试及格,才能真正步入仕途。官职较优升迁快。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科举制度
意思: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
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原诗:
登科后
唐代: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
出自:唐 孟郊《登科后》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此诗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后两句说他在春风里洋洋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
作者成就:
孟郊接过元结一派手中的复古旗帜,在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上继续宣扬其复古思想。他宣扬仁义道德,歌颂尧舜古风,批判浇薄时风和叛乱犯上,处处显示出一个伟岸君子的姿态,对时俗采取一种不合作态度。
他卫道、行道的思想和行动,与韩愈所倡导的“道”相近,而其生活准则正好是韩愈的“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孟郊不仅在生活中惜守古道,而且在创作中亦以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2宣扬这种“道”为目的。
他是一位复古思潮的杰出代表。因此他在中唐这个复古之风很浓的时代里得到了在后来不可能有的赞誉。
杏花。探花使者要采摘佩戴曲江杏花园中的杏花。唐代郑谷《曲江红杏》有诗:“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 于是,杏花也有“及第花”之称谓。
阳春三月,也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63是踏青游春“曲江水边多丽人”的季节,在唐代亦被称为探花时节。曲江探花来源于唐代朝廷在曲江招待上榜新科进士乘马采花、以助喜庆的习俗。探花也与簪花礼密切相连,在唐代为新科进士庆祝的“曲江宴”上,簪花礼是最重要的程式,新科进士人人簪花以示荣耀。鲜花入礼,古今中外并不少见,但盛唐簪花礼将鲜花高高置于冠冕之上却绝无仅有。簪花随之成为一种朝野皆喜欢习俗。
所谓探花,一说就是指三鼎甲中状元、榜眼、探花中第三名探花。再就是奉皇上之令,朝庭在金榜题名的新进士中,选出两位年龄最轻,相貌出众、风流倜傥者为探花使。让他们头上簪花,在长安街坊上巡游探寻早开的杏花,牡丹,让建有私家园林的官宦之家把门敞开,欢迎探花使进去探寻鲜花。这些探花使也被称为探花郎。
唐代诗人徐夤在《放榜日》一诗中描写京城长安这一天的盛况空前,其中有:“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这“神仙”就是指登科后的进士们。而且唐代有把员外郎称为“仙郎”的习惯。这仙郎就是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的司副长官,大都属于年轻才俊,个个倜傥洒脱、玉树临风、丰姿卓异。
探花郎、仙郎之称透着人们的仰慕爱戴之意,而他们一起同行也被称为仙侣。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和其他十六个人一起考中进士,他是其中最年少的,当时才27岁,他曾经非常得意地在诗中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当时应该就叫“探花郎”。
探花郎自己也打扮成头上两鬓插金花,也被人称簪花郎。不光女的簪花,如周昉画《簪花仕女图》,男子也簪花。清代的赵翼在《陔馀丛考•簪花》中说到:“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今制殿试传胪日,一甲三人出长安门游街,顺天府丞例设宴于东长安门外,簪以金花,盖尤沿古制也。”
如此美丽之风俗,和金榜题名后的曲江宴饮、雁塔题名各擅胜场,同样的荣耀无比。无怪乎让金榜题名的诗人孟郊忘了今夕何夕“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