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是的。
明代党争之所以严重,是因为明代的皇帝没有自己的基本盘。
朱元璋封王戎边,本意就是给朱允炆留个基本盘。
结果没成想朱老四杀了个回马枪,叔叔造了侄子的反,朱老四为了防止这种局面再出现。
开始抑制藩王权力。在明代,藩王是受巡抚辖制的。
后来明英宗朱祁镇拉着一票勋贵征瓦剌,结果搞出个土木堡之变。
明代皇帝的基本盘就已经完全失去了。
说白了就是没有“自己人”了。
所以皇帝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去分化底下的大臣,避免大臣抱团,说不定哪天自己就得滚蛋。
然后利用太监与特务进行监控。
实际上明代的党争就是皇帝们造成的,但皇帝们也没办法。
你不让底下的大臣互相斗,那他们就会勾结起来去斗你。
皇帝不同于其他职业,你说句我不干了没人会追究你。
当皇帝的悲催就悲催在,哪怕你是真不干了,也一样会有人要你的命。
所以皇帝们一方面在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同时,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死的别太难看。
然而党争这种东西,一旦你起了头,就再也阻挡不住了。
它会对国家造成绝大的浪费,像个吸血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4鬼一样一点点榨干你。
这个你看国外就知道了。
好多国家施行的是两党制,虽然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个体的公平与利益。
但对集体利益又会形成损害。
国外因为两党扯皮而造成资源浪费的不在少数。
修个铁路动不动就是停工,两年都算少的。
讨论个扩建能吵二十年。也不知道即便你打算建了什么时候能建出来,建出来还有什么意义。
明朝虽然有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与石曹之乱、南倭北虏、阉党专权等。但明朝的工业、农业、商业、外交等都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 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 1368年初称帝,国号为大明 ,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 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覆亡。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
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 ,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 ,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 ,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 。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 ,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 ,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 ,《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
扩展资料:
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有一位帝王在位只有9个月的时间,因此他的政治作为、历史地位往往为后人所忽略。但其实此人是明朝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改革,开创了明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被后世誉为盛世局面。
此人就是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父亲是永乐皇帝朱棣,母亲为徐皇后。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不过他身体肥胖,不善骑射,而次子朱高煦武艺高强,勇力过人,因此崇尚武力的朱棣更喜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66欢次子。
然而朱元璋却对朱高炽很赏识,甚至说:“孙(指朱高炽)有君人之识矣。”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后,次子朱高煦跟随他征战四方,屡立战功,“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朱棣称帝后,一度想立朱高煦为太子,武将们也纷纷表示支持。不过在文臣的支持下,朱棣最终在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这个太子做得很憋屈,二十年间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死在北征途中,朱高炽继承皇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即位后,进行一系列改革,纠正父皇在位时期的一些错误行为。比如他恢复那些忠于建文帝大臣的名誉,其中包括方孝孺。
在圣旨中,朱高炽说道:“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戍边者放还”。
与此同时,朱高炽还接连发命令,要求有关部门按照《大明律》办案,全面制止了洪武、永乐年间那种动不动就诛连九族、剥皮实草的残酷行为。接着,朱高炽鼓励百官进言,结束了明太祖、明成祖时期的高压政治,而朝中形成了以三杨为首的内阁,政治比较清明。
明仁宗也没忘了农民,他在位虽然只有九个月的时间,却采取了不少措施,恢复发展农业经济,减免苛捐杂税,稳定百姓的生活。明仁宗在位期间,纠正了永乐朝的一些政治弊端,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之后明仁宗的儿子明宣宗继续延续父皇的政策,史称“仁宣之治”。
由清朝官方编修的《明史》,对明仁宗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甚至为他感到惋惜,“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指汉文帝、汉景帝)比隆哉!” 朱高炽开创了明朝的“黄金时代”,但却因在位时间短暂,几乎被后人忽略,实在是令人惋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
其实很难说更激烈吧,对于任何一个有着成熟的官僚士大夫集团的汉人王朝来说,党争几乎都是不可避免的。官僚士大夫团体在排挤了武人集团,垄断了朝堂权力之后,自然就会分化成不同的派系,为了个人的权力野心抱团撕逼,不管打出来的大旗最开始是何等的冠冕堂皇,最后一定会变成赤裸裸的追逐权力的龌蹉撕咬,这是这个群体的劣根性,也是他们的历史局限性。
从开科举以来,唐朝有牛李党争,宋朝有新旧党争,明朝有阉党与东林的党争。从时间的长度上来看,恐怕宋朝的新旧党争的时间最长,从王荆公变法以来,直到南宋灭亡,宋廷的党争都可以被视为是新旧党争的延续。牛李党争垂40年,而所谓阉党与东林的党争更加短暂。
从党争的开端原因来看,新旧党争算是真正的因为不同的政治理念而引起的,至少有一个新法的大靶子放在那里,争其存废还算有迹可循。双方第一代的领袖人物在个人的政治操守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3上也都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但是后来双方人物的政治道德和能力都血崩,这就是后话了。
而唐朝的牛李党争最开始就是官僚之间的私怨,牛李二人本来就都不是什么争公义是非之人,纯粹就是狭隘的私怨,我觉得陈寅恪先生对于牛李党争的概括失之穿凿了,把一些现代政党代表社会特定利益群体的思想代入了,至少以我读牛李党争的历史的主观感受来说,这帮官僚士大夫之间的抱团撕逼,纯粹就是你赞成的我就反对,并没有守正不易的政治立场,是斗人,不是斗法。
至于阉党和东林党之间还要更复杂一些,所谓的阉党在万历年间只是个皇帝利用宦官作为黑手套,把官僚士大夫集团中的边缘成员捏起来形成一个团体试图从垄断朝纲的清流官僚士大夫们手中抢回权力的手段而已。但是天启这傻孩子实际上是控制不住魏忠贤的,不管九千岁是公忠体国还是权奸竖阉,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天启皇帝缺乏控制魏忠贤的手段和能力。于是阉党就此失控了。
由于阉党中只能吸收朝廷中士大夫集团的边缘人物,那么一定意味着相比东林,阉党成员个人的政治操守肯定是比较糟糕的。虽然晚明士大夫作为一个整体的操守在明清板荡之际已经被扒的底裤都不剩了,但是坦白说,东林党及其余脉里中还是颇出了几个壮烈殉国的烈士。你可以说他们清流空谈误国,政斗祸国,但是这是封建官僚士大夫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不得不承认,这帮人确实已经是当时官僚集团当中私德比较好的一拨了。
说到这里,我们就得说说清朝,清朝为什么就没有党争呢?什么?索额图和明珠?九龙夺嫡?别傻了,那根本不叫党争。
1,皇帝的勤政程度,明朝的党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嘉靖、万历和天启的荒怠朝政造成的,同样都是受到文官集团的掣肘,明仁宗和明孝宗这些勤政的皇帝当朝时候就没有太过酷烈的党争,尽管这两位在权术手腕上远逊于嘉靖。
原因是很简单的,在官僚士大夫团体充斥朝堂的情况下,皇帝如果保持对于具体事务的决断和参与,那么在具体事务的细节上,朝堂上终究有一个最具力量的砝码,虽然梗着脖子跟皇帝对着干是官僚们的爱好之一,但是当朝堂上有分歧的时候,皇帝出来站边很多时候都能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而如果皇帝脱离朝堂的具体事务,那么官僚们自己在朝政上就会撕咬成一团,皇帝的最高决定权的缺位会导致官僚们开始试图染指这个权力,那么手段当然就是抱起团来把其他人干掉,把朝堂变成一言堂。再加上嘉靖皇帝这种阴鸷的幕后权谋家的故意搅弄,或者宋徽宗这种轻佻之辈的任用私人。朝堂上很容易出现惨烈的党争之后,权奸当道的局面,比如严嵩,比如蔡京。这些人之所以能干掉竞争对手上位,一定离不开幕后的皇权支持,而为了皇帝的支持,这些人的政治操守肯定就是不用指望的。
而清朝,有一说一,在皇帝的勤政这个问题上,确实不是盖的,除了雍正道光这种典型劳模之外,即便是被人称为败家子的弘历,在其漫长的执政过程中,也绝对是勤政的时期比荒怠的时期更长的,更别提康熙皇帝这种权力欲望极强的老YB了,
2,皇权的制度性强度。这一点主要是体现在宋神宗的问题上,讲道理赵顼不是荒怠之君,能力也至少有一个中人之资,不算特别昏废。但是怎奈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官僚集团在制度上制衡君权的制度设计很坚固,司马光自己又是坦坦荡荡光风霁月的一条好汉,这杆大旗一立,旧党自然占据了先天的优势,加上王安石变法本身确实有于种种原因导致了民生受害,旧党就更难以压倒了。所以赵顼和王安石只能走上与后世阉党一样的道路,任用士大夫集团的边缘成员,既然是边缘人士,那就很难指望他们是什么德才兼备的名臣之资,而王荆公和宋神宗又不能用些废物,才能有了,政治操守就……徽宗朝的几个著名权奸都是王荆公一手提拔的,也算是给宋朝灭亡埋下了伏笔吧。
而清朝,说实在的,封建皇权的巅峰嘛,跪奏笔录这种东西,官僚集团已经都工具化了,丧失主体地位了,哪里还能自己跳起来党同伐异争夺权柄?讲道理明朝本来也准备把官僚集团工具化的,结果先是出了一片自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仁明之君”,之后就是撒手不干正事儿的荒怠之君,前者养出了士大夫的气势,后者给了士大夫权柄,最后把原本应该是皇帝操纵文官集团的内阁制度变成了制衡皇权的制度,那就只能是两眼一翻了。清朝的皇帝可不犯这种傻,从头到尾坚持工具化文官,你会担心你工具箱里的锤子跳起来砸扳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