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中国话剧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传入辽宁。
宣统二年,同盟会员刘艺舟(木铎)由关内来到辽阳,演出了新剧《哀江南》和《大陆春秋》。同年5月到奉天,与戏曲艺人丁香花、杜云卿等人联合,先后在鸣盛茶园演出抨击封建专制的新剧《国会血》,日本领事馆为此提出抗议,奉天市政当局屈于压力,下令禁演。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同盟会会员苗天雨、冯迪汉率团到辽阳市广德茶园(辽阳大观楼),演出话剧《波兰亡国惨》、《民国魂》等。话剧传入辽宁之后,各地爱好者纷纷组织话剧演出活动。民国5年(1916年),大连的陈非我发起组织话剧社,并任社长,社员大多是该市商绅及报馆、学校各界文化人士,演出的剧目有趣味剧《醉鬼捉奸》,正剧《青楼侠妓》、《湘江泪》、《猛回头》、《异母兄弟》等。民国11年(1922年),抚顺青年会附设小学于抚顺西戏楼演出《恶姻缘》、《逆伦案》等。
民国14年,欧阳予倩到大连、沈阳等地给当地戏剧界和爱好新剧的青年演讲平民艺术,传播现代话剧。沈阳中共党员地下工作者张光奇(女)和女师同学被吸收参加“奉天青年会”组织的话剧团,演出话剧《秋瑾和徐锡麟的故事》、《孔雀东南飞》、《谁之罪》、《求婚》等。欧阳予倩还与张光奇同台演出《少奶奶的扇子》、《回家之后》等。同年2月,欧阳予倩应大连中华青年会邀请,讲演《中国戏剧改革之途径》。辽宁各地均组织业余话剧团体,演出十分活跃。民国15年2月,大连正式成立爱美剧社。这是辽宁第一个较正规的话剧团体,社长马殿元、副社长王权祥、导演部主任吕馥棠。民国16年(1927年)5月,爱美剧社应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之邀,为筹备平民教育基金,于基督教青年会大礼堂(在今民主广场)演出,上演反映家庭和社会矛盾的悲剧《千秋遗恨》等话剧。民国18年9月,车向忱组织“奉天学生平民服务团”,在奉天郊区大韩屯等地演出《改良医院》、《盲》等话剧。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颁布《艺文指导纲要》,实行文化专制,辽宁地区刚刚兴起的群众话剧热潮,遭受严重打击。但有些民间话剧团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继续顽强地活动着。民国28年(1939年)夏,金山龙、杨若朱、王宗仁等人创立沈阳业余话剧团,上演丁西林的旬幕话剧《无妻之累》。该团后与奉天话剧团合并,改名为国际剧团,由李乔、金山龙任编导,先后在南市国际剧场(今辽艺剧场)演出《屠户》、《塞上烽火》、《夜深沉》、《生命线》等话剧。之后,庄河县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演出《和睦家庭》和《家》,本溪徐殿林自编自演话剧《爱情三部曲》,鞍山进步作家阎力夫组织了众声话剧团,演出他创作的话剧《警惕》等。
这一时期,伪政权组建三大御用剧团“大同剧团”(长春)、“剧团哈尔滨”、“奉天协和剧团”,均隶属伪协和会。“奉天协和剧团”建于民国27年9月,全团百余人,“负有完成协和会文化方面的重大使命”。主持人原笃(伪满州国剧团协和会委员长)、瑞山进、安田均系日本人。是年11月举行小公演,剧目为《除夜歌声》。民国28年6月,举行首次大公演,剧目为《东宫大佐》、《在牧场》;同年12月举行巡回大专演,剧目为《从军伍》、《血轨》等。这些剧目都是为日本侵略者歌功颂德的。截至民国30年,该团共创作演出了20多个剧目。从民国30—32年间,该团在东北各大城市演出《雷雨》、《萌芽》、《欲魔》等。民国31年(1942年)在奉天演出苏联名剧《怒吼吧,中国》,内容是揭露英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日本演出此剧的本意是想宣扬英美列强蚕食中国的罪恶,激起中国人民对美、英帝国主义的仇恨。但事与愿违,反倒激起了广大观众对侵华日军的无比仇恨,群众争相观看,上座空前。这使日伪统治者大为惊恐,立即勒令停演。此外,日伪还在辽宁各大城市组织剧团,为日本侵略者服务,如协和剧团(大连)、协和馆剧团(安东)等。这些剧团在“八·一五”东北光复后相继解体。
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抽调了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来东北,在辽宁地区组建一些文工团。这些文艺工作团每到一处,都边演出文艺节目,边做群众工作,并帮助各地积极建立文工团、队。编演了大批活报剧、小话剧等,为东北、为辽宁地区新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沈阳、大连、安东等地还组成了一些民间话剧团体,他们是自筹资金、自愿结合的民间私营职业剧团,如大连的东艺剧团、光复剧团、中华青年剧团、辽东剧团、大连剧团、中苏友好剧团等,演出了话《夜未央》、《血债》、《秋海棠》、《气壮山河》等。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所属的“政工队”及一些国民党操作的话剧团,曾一度把持辽宁各地特别是各大城市的话剧舞台,他们在沈阳、大连、安东等地演出一些反动话剧,如《天字第一号》、《野玫瑰》等,同时,也演出过《雷雨》、《日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全省各市均成立了话剧院、团。几十年来,话剧发展较快,培养出一批省内外较有声誉的演员队伍。
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作“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和“白话剧”。1928年又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它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炼,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等,都是我国著名的话剧。
话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外国传入中国的。1907年由中国留学日本东京的曾孝谷据美国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是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个剧本。现代著名话剧家有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汉、老舍等。
[编辑本段]【特点】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编辑本段]【经典剧目】
话剧的经典剧目主要有《黑奴吁天录》(作者:曾孝谷、李叔同 )、《名优之死》(作者:田汉)、《年关斗争》(方志敏主持创作)、《终身大事》(作者:胡适)、《一只马蜂》(作者:丁西林)、《获虎之夜》(作者:田汉)、《五奎桥》(作者:洪深)、《雷雨》(作者:曹禺)、《这不过是春天》(作者:李健吾)、《日出》(作者:曹禺)、《原野》(作者:曹禺)、《上海屋檐下》(作者:夏衍)、《夜上海》(作者:于伶)、《屏风后》(作者:欧阳予倩)、《放下你的鞭子》(作者:陈鲤庭)、《北京人》(作者:曹禺)、《屈原》(作者:郭沫若)、《法西斯细菌》(作者:夏衍)、《梁上君子》(作者:佐临)、《抓壮丁》(作者:陈戈、丁洪、戴碧湘等集体创作)、《风雪夜归人》(作者:吴祖光)、《升官图》(作者:陈白尘)、《桃花扇》(作者:欧阳予倩)、《龙须沟》(作者:老舍)、《马兰花》(作者:任德耀)、《关汉卿》(作者:田汉)、《茶馆》(作者:老舍)、《蔡文姬》(作者:郭沫若)、《赫哲人的婚礼》(作者:乌·白辛)、《于无声处》(作者:宗福先)、《大风歌》(作者:陈白尘)、《陈毅市长》(作者:沙叶新)、《松赞干布》(作者:黄志龙执笔,次仁多吉、洛桑次仁)、《风雨故人来》(作者:白峰溪)、《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作者:刘树纲)、《狗儿爷涅盘》(作者:刘锦云)、《北京往北是北大荒》(作者:杨宝琛)、《天下第一楼》(作者:何冀平)、《红蜻蜓》(作者:欧阳逸冰)、《李白》(作者:郭启宏)、《商鞅》(作者:姚远)、《北京大爷》(作者:中杰英)、《立秋》(作者:姚宝瑄、卫中)、《黄土谣》(作者:孟冰)、《有一种毒药》(作者:万方)、《暗恋桃花源》(作者:赖声川)。
[编辑本段]【话剧史料】
贾俊学
早期话剧辛亥时期和在港、台演出史料收藏难又加了个更字,可这两项又是中国话剧史不可分出的一支:在我话剧史料收藏中最有突破点的是辛亥时期和港、台这两部分,最值得“大书特书”。
抗战胜利后在香港活动着地下党领导的中原剧社,此剧社分别由(东江纵队鲁迅艺演队、艺专、艺联、新中国演剧四队部分成员组成)这个剧社常以票价低廉联系普通民众。曾演出过章泯、瞿白音导演的《升官图》和《以身作则》。
1948年夏,在夏衍、邵荃磷同志的倡议下,由在香港的建国剧社、中原剧社、中华音乐学院在香港联合演出歌剧《白毛女》。这是香港首次公演解放区的大型歌剧。当时香港政府由“华民政务司”审责剧本和发放准演证。为了争取审查通过,除派人打通内部关系外,并在送审时强调《白毛女》是描写“白毛仙姑”的神怪传奇歌剧而得以批准上演。上演后轰动港九连场爆满,有的观众从澳门、新加坡等地赶来看戏。由于影响太大,国民党曾派特务打手在演出时多次捣乱,国民党的报纸《国民日报》以醒目的大标题:“八路军军妓李露玲(饰喜儿的演员)潜入香港扰乱人心进行共党宣传……”但因当时的港督及其随员们曾看过演出。港府已批准公演,尤其是观众踊跃,港九各界人士支持《白毛女》的演出,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捣乱未能得逞,《白毛女》在港演出取得极大的成功。当时在香港的社会是弱肉强食,是冒险家的乐园:社会风气是有头有脸的人吃香。为了阻止反动派的非难,演员们找到了一位老太太出面帮助,此人就是连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都害怕的何香凝先生。
《白毛女》演出后,何香凝先生为了庆祝演出,特邀请全体演员到九龙港浅水湾海滨吃海鲜晚餐联欢。
当时在港的郭沫若先生为《白毛女》演出而做了“悲剧的解放”一文指出:《白毛女》的故事,是在解放区中传播得很广的一件抗日战争中的事实。《白毛女》这个剧本的产生和演出也就毫无疑问,是标志着悲剧的解放。这是人民解放胜利的凯歌或凯歌的前奏曲。
在抗战期间1940年沪港粤少年青年随军服务团在香港公演了夏衍先生的抗战剧《一年间》(因便于香港政府审查通过剧名改为《花烛之夜》)。导演林蜚,演员巴鸿、鲍淑英(苏茵)、黄汉生等。
1946年“新中国剧社”(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广西成立。此剧社付出了周恩来的心血,战时一直由我党南方局资助演出思想和艺术水准高的剧目)应台湾长官分别邀请赴台演出《郑成功》、《日出》、《牛郎织女》、《桃花扇》。面对祖国人民带来的话剧,台湾人民热烈欢迎新中国剧社。当时的“新中国剧社”一网打尽了当时中国话剧界的翘楚人物和全部俊才。
新中国剧社负责人是瞿白音
职员表包括:石联星、朱琳、李露玲、戴爱莲、苏茵、曹泯、尤梅、叶露西、许秉译、严恭、贾克、王逸、汪龚、特伟、查强磷、石炎、张友良、姚平、蒋柯夫、张凯、李巴鸿、岳勋烈等。
创艺人:田汉、洪深
特别演员:白杨、舒绣文、魏鹤龄、王人美、沙蒙、郑君里、金焰
特别导演:洪深、史东山、司徒慧敏、章泯、欧阳予倩、蔡楚生
特别编剧:田汉、曹禺、阳翰笙、夏衍、宋之的。
这些俊才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是话剧或影视界的中坚力量。
[编辑本段]【话剧与戏曲】
百年话剧与戏曲的诗化“联姻”
张婧
中国话剧诞生于1907年,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雷雨》、《茶馆》、《蔡文姬》等经典名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戏剧人。以林兆华、徐晓钟为代表的话剧导演在继承焦菊隐先生“话剧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戏曲美学融入话剧创作,实现了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诗化“联姻”。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9似。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做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举例言之,京剧《秋江》“行船”一场,老艄翁摇桨渡陈妙常追赶赴考远行的潘必正,舞台上既没有水也没有船,全凭演员的形体动作表现颠簸摇荡的情景,时而急流险滩、时而风平浪静,表现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与传统戏曲不同,根植于欧洲文化土壤上的话剧无论是透视社会人生的角度,还是具体的舞台场景,都呈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同样表现行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名剧《奥赛罗》对威尼斯小船的处理可谓极尽逼真之能事:十二个人推动巨大的船身,以风扇吹动麻布口袋,模拟浪花的声音。写实的话剧虽然能让观众产生“走进故事”的心理反应,但过度的堆砌使有限的舞台空间缺少了灵动飘逸之美,话剧导演逐渐认识到,写实与写意不应是泾渭分明的两极。
从西方绅士到谦谦君子,话剧以兼容并蓄的胸怀从传统戏曲中吸取养分。焦菊隐先生说:“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话剧向戏曲借鉴不仅是摹仿其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化”其内在神韵。《茶馆》中舞台调度的曲线美、念白抑扬顿挫的韵律美以及人物身姿台步的造型美,都是戏曲手法的集中体现。此外,徐晓钟导演在《桑树坪纪事》中以歌队、舞队的表演展现劳作情景,增强了戏剧的写意性;话剧《万家灯火》“停电”一场巧妙运用京剧“夜深沉”的曲牌烘托气氛;林兆华导演在《白鹿原》中以陕西秦腔为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实现了地方戏与话剧的完美融合。
戏剧理论家马少波说:“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相信话剧与戏曲的虚实互补、诗化“联姻”必将为百年话剧撑起一片朗朗晴天。
[编辑本段]【话剧演出场馆】
首都剧场 人艺实验剧场 东方先锋剧场 人艺小剧场 八一剧场 蜂巢剧场 朝阳9个剧场
北演·东图剧场
保利剧院
上海剧场 上海话剧中心 上海戏剧学院校红楼黑匣子剧场 下河迷仓(上海民间话剧中心
“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意思是实际而不虚,一定要低;虚而不实,一定要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