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示的含义是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zhidao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解释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专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属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1,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其实这句话看似很有道理,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矛盾重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儒家的角度出发,就是人要先做好自己,然后就是对自己的家庭要有爱,如果连家庭都不和睦,更不可能谈什么爱国家了。更别袭说是平息天下战乱了。
这样的一个解读,首先来说,是在一个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下解读的。
如果说家庭利益与百国家利益起冲突了怎么办?
爱家还是爱国?
为什么中国如此腐败的一个最重要来源就是因为儒家这个“爱”
儒家提倡的“爱”并不是墨家的“兼爱”
儒家倡导爱族人大于爱异族,爱家人大于爱族人,爱自己大于爱家人。
这是人的一个“趋利避害”的自我意识,比如2个中国人在外国,也许这2个中国人会成为生死度之交的朋友,而如果这2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居住,说不定还是世问代仇敌。
所以儒家所言都是脱离了客观实际的YY而已。当遇到实际问题时,都是先顾家人,这也造成了,官员为什么总是要贪污,因为有家人,有朋友总要委托他办事,不是他想贪,而是这个维护本答家利益的观点,根深蒂固了。
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能说是一句儒家的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