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译文:
1、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2、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3、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4、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8备了。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5、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6、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7、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8、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
9、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10、孟子说:“等文王(那样的圣君)出现才奋发的,是平凡的人。至于杰出人物,即使没有文王出现,也能奋发有为的。”
11、孟子说:“把韩魏两大家的财富增加给他,如果他还自认为没有什么,那他就远远超过一般人了。”
12、孟子说:“依据(让百姓)安逸的原则去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累也不怨恨;依据(让百姓)生存的原则去杀人,被杀的人虽死不怨杀他的人。”
13、孟子说:“霸主的百姓愉快欢乐,圣王的百姓心旷神怡。(圣王的百姓)被杀而不怨恨谁,得了好处而不报答谁,一天天趋向于善,却不知道谁使他们这样。圣人经过哪里,哪里就受感化;住在哪里,哪里就有神奇的变化,造化之功上与天齐下与地同,难道说只是小小的补益吗?”
14、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15、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
16、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作伴,与鹿、猪相处,他区别于深山里不开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可是)等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一种善行,(就会立即照着去做,)像决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的。”
17、孟子说:“不要让他干不想干的事,不要让他想不想得的东西,这就行了。”
18、孟子说:“有德行、智慧、谋略、见识的人,常常是因为他生活在患难之中。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们持有警惧不安的心理,考虑忧患很深远,所以通达事理。”
翻译如下: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扩展资料:
《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1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尽心上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白话译文:
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 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出处:出自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的《孟子》中的《尽心章句上》。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7a64e4b893e5b19e363,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太多了,发布出来,到这里看,有全文翻译,很详细的
http:///showWeb/0/0/130783.aspx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读解】
佛问:“你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
儒答:“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 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 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 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 '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 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下一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尽心上
莫非命也,顺受真正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
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 道命运的人不站危险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 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读解】
一切都是命运。
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但 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 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怎样顺应呢? 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 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同样的道 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 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 “顺受其正”的人。往上靠则是不知道命运,不“顺受其正”的人。 所以,其结果,“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征格而死者,非正命也。’ 一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走正道;行正义,也就是正常的命运;相 反,如上所说,犯罪而死,则死于非命,不是正常的命运了。
由此可见,在孟子这里,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顺 其自然,顺其正理罢了。
就一般情形而论,说到命运,二十岁以前的青少年不会有什 么感觉,无动于衷。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青年人多半对命运不 屑一顾或者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青春焕发,生命力蓬勃向上,对 自己,对前途都充满了信心,每天清晨的太阳都有所不同,每天 的生活都有新的内容,奋发向上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四十岁以 上可就不同了,所谓人到中年,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论语·为政》)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惑”与“知天 命”似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不惑”,也就“知天命”了; 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知天命’了,才谈得上“不惑”。其实, 孔子自己也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可见,四十、五十的确是个划分不清的年龄段. 或许个体的情况
有所不同,对有些人来说,知天命要早一些,对 有些人来说,则要晚一些,而这又
决定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与 境遇。总起来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命运的影子也就
不知不觉地 爬上心头,不由得你不信。这时,回顾自己半生之所为,少年时 代的理
想与梦幻,青年时代的奋斗与血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 悔恨遗憾也是徒劳的,
明智之举,还是接受孟子的说法:莫非命 也,顺受其正。这样,或许多少会有所慰
藉,有所解脱而脚踏实 地,问心无愧,清洒自如地走完人生的下半截路程吧。
下一篇(“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
尽心上
“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
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
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
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
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读解】
在我自身的,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修养,人生境界的追求,一句话,是精神的
自我完善。身外之物则是金钱富贵,名誉地位。
前者全在于自我,只要坚持追求,便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
豆得豆。所以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后者则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不是你一厢情愿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所以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更不要抓苟且,失去自我。
当然,不强求并不是完全拒斥,而是要)烦其自然。就像孔子对待金钱富贵的
态度:“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如果求不到,那还是让我做
自己喜欢的事吧。
说来也是,所谓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看得那么要紧呢?
下一篇(万物旨备于我矣)
尽心上
万物旨备于我矣
【原文】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译文】
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 快乐。尽力按恕
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读解】
“万物皆备于我矣”作为一句名言,被认为是典型的主观唯心 主义哲学观。这
里面的是与非不在我们关心的范围。我们关心的 是孟子说这话的意思。所谓“万物
皆备于我”并不是像有些人所 理解的那样,说是“万物都为我而存在。”(由此来
归结孟子为典 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我们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我都 能
够思考,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具备了。这样才会有下面的 一句话,“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反躬自问,我所认识的一切都 是诚实无欺的,所以非常快乐。这是
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 的快乐。但是,仅有认识,仅有自身的发现还不够,所
以要“强 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这样来实行仁道。所谓恕道,我们在 本书中
已经多次提到,这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论语·颜渊
》、《论语·卫灵》)它的积极方便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
语·雍也》)总起来说,是 一种将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用这种思想来处理人
与人之间 的关系。如果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30是一种认识的快乐,局 限于自
身;那么,“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种实践的快乐, 涉及到他人与社会了
。
由此可见,“万物皆备于我矣”所引出的,是认识和实践两大 领域的儒学追求
:一是“诚”,二是“恕”,都是儒学的核心内容。 单从“万物皆备于我矣”这句
话给我们的感觉,则是一种充满主 体意识,乐观向上的心态,的确有法国哲学家笛
卡尔那著名的命 题”政思故我在”的精神风貌,给人以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勇 气
和信心。
下一篇(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尽心上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
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读解】
在黑格尔哲学中,这样的人是处于“自在”状态的人,尚没 有达到“自为”的
程度。所谓“自在”状态,就是缺乏“自觉”的主体意识,不能自己认识自己。所谓
'咱为”,就是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几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做一件事,知道自
己为什么要 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认识自己。如此一对照,孟子所说的 “众也”
当然也就是“自在”状态的人了。当然,这个“自在”的 概念,不是我们平常所说
“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们今天的生活中,这种人被视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夭钟,随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
不过,话说回来,所谓“子惯成自然”,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真能凡事都
问个为什么呢,?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智者的确这样提醒过我们。
可当你每天蹬着自行车在上班的人流中“随波逐流,时,你想过这到底是为了
什么吗?
下一篇(无耻之耻,无耻矣)
尽心上
无耻之耻,无耻矣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
①之:至。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读解】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电灯泡儿有玻璃。”
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无耻之尤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法句经》说:“那些不以该耻者为耻,而抱待邪恶之念的人, 将会下地狱。
”
他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莫里哀笔下的达尔丢夫,但, 丁《神曲》中那
些下地狱的人,当然,或许还有西门庆、潘金莲 ......
然而,一旦他们知道羞耻,也就可以升迁炼狱,“浪子回头金 不换”,说不定
还有一二上天堂的机会哩!
无耻至耻,免于羞耻。
下一篇(耻之于人大矣)
尽心上
耻之于人大矣
【原文】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
有?”
【注释】
①机变:奸诈。
【译文】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
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读解】
“我
一念之差
出卖了无辜的人
我有大罪呀!”
犹大羞愧难当,跟踉跄跄地跑出去,在一棵大树下吊死了。 (《马太福音》)
自从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了善恶果,羞耻之心便油然而生。人类虽然因此
而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但却获得了在现实土地上生存的权利。
“知耻近乎勇。”(《中庸》)
纵使罪孽深重如犹大,羞愧而死,灵魂尚能获得拯救。
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否则,一次无耻,次次无耻,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嗜痴成癖,那就万劫
不复,无可救药了。
下一篇(古之贤士,乐道忘势)
尽心上
古之贤士,乐道忘势
【原文】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而忘人之势。故王
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①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注释】
①亟(qi):多次。
【译文】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权势放在心上。古代的
贤能之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学说,不把他人的权势放在心上。所以,即
使是王公贵人,如果不对他恭敬地尽到礼数,也不能够多次和他相见。相见的次数尚
且不能够多,何况要他做臣下呢?”
【读解】
乐道忘势,是弘扬读书人的气节和骨气。还是曾子所说的那个道理:“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五下》)他有他
的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官位,我有我的正义。我有什么输于他的呢?这样一想
,也就不把他的权势放在心上了。所以,真正的贤士能够笑傲王侯,我行 我素。
当然,如里王侯本身也能够好善而忘势,对贤能之士礼数有加,当成真正的朋
友而平等对待,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总之,领导人好善忘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乐道忘势,不逢迎拍马,
屈从权贵。这是相反相成的两方面。正如朱熹《孟子集注》所说:“二者势若相反,
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
下一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 人不
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
得己①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
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
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
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
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读解】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
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
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
着坚实的心理基础。
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
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下一篇(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尽心上
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译文】
孟子说“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后才奋发的,是平庸的人,至于豪杰
之士,即使没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自己也能奋发有为。”
【读解】
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影响下,在领袖人物的率领下,的确可
以涌现出一大批奋发有为的人物来。
不过,按照孟子的观点,要等到一定的时势,一定的领袖人物出现后才奋发的
,还算不上是豪杰之士。真正的豪杰之士,是可以造时势的人,是没有领袖人物出现
,自己也知道奋发有为的 人。
当然,孟子所谓“兴”,不一定非指改天换地、改朝换代的大事,也不一定要
求个个都去做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奋发有为,乐观向上。
说到底,就是要求大家自强 不息,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这也不为,那也不为。
只要人人奋发有为,个个都是“文王”。又何必一定要等到圣人出现才来拯救
我们呢?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