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就是所谓的自身、家庭、治国、平定天下,彼此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失去某一个,国家就会像一个人失去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残缺不完美。
所谓修身,指的就是自身道德问题。中国是个讲美德的国家,也以美德而成名。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对以往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根蒂。自懂事起,父母就会教自己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帮助他人,怎样以德去服人。虽然不太懂,但也明白所谓的以德服人,就是以自身的道德去服众人,而不是以暴力去屈服天下人。要想做到以德服人,首先就得以德服已,只有使自己服从自己的时候,才有这个权力去令人信服于你。自身修养,不但关系于自己,且关系着国家与家庭。当自己出国在外的时候,如果不讲美不讲德,在国外就会受得外国人的嘲笑与讥讽,想想清朝时期,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曾被外国人嘲弄为“东亚病夫”“支呐狗”,全国人们被蒙受这种侮辱的痛苦,自清朝后期,中国人们一步一步的向前攀,一步一步的努力,终于让那些曾经侮辱过中国人的外国狗另眼相看我们中国。所以在跨世纪的新中国,我们新一代青年更应该要以美德为座右铭,以美德去服人。
治国,乃就是所谓的整治国家。做为一个公民,都有爱国为国报忠的权利和义务。要想治国,首先得要懂得治国的大意。治国,就是要把一个衰落的国家整治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大国。以往的中国,蒙受太多的羞辱,那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636f70797a686964616f363清朝后,中国出了一位“救世主”毛泽东,才会有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毛泽东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中国,改变了中国人们的一切一切。他的“人多力量大”等言论,改变了整个中国。中国可以从一个衰落的弱小国家,成为一个繁荣倡胜的大国真的不易。所以要想整治一个国家,并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得靠全天下的人们共同去努力。因此,个人美德又与治国起着紧密的关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逻辑性的,后者都是要以修身做前提,只有好开头,才会有好的结尾。缺少前面的,后面的都不完美。所以说,个人修身,关系着一个家庭,关系着一个国家,关系着全世界的和平与斗争。自我修身,才是人们的主人,才是世界的领导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这句话出自于《礼记·大学》,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扩展资料:
“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65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儒家“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天下均平的社会理想状态。但这个“均平”或“平均”却不是现在人们所理解的那个平均主义的“平均”,不是绝对的量的均匀,而是一个表示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谐等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就基本含义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在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平等和公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句意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2、这句话出自于《礼记·大学》,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5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扩展资料:
1、原文白话翻译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2、对天下、国、家的划分如下:
周王室→王、天子→天下
↓↓
诸侯→公→→→国
↓↓
家族→卿、大夫→→家、宗族
3、有了对家国天下的认识,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具体来讲就是一个人要饱读诗书、道德高尚、有一技之长。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的家庭。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齐家治国
出自:《礼记·大学》
原文:物格而后知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6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释义:修身:提高自身品德修养;齐家:整顿家庭,使家和睦;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天下太平。
理解:这是句激励人生、成就人生的历史名言。修身、齐家者容易,治国、平天下者难也。即便有此抱负,也未必有此机会。所以,修身先为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嘛,修身的办法就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物格、知至、意诚、心正的大体意思就是:实践、学习、诚恳、人为端正。这些道理倒是蛮正确的。梁其超说过“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如果每个人都“修身、齐家”,那么何愁“国不治,天下不平”?
应用:自我激励之用;发豪言壮语之用。
扩展资料:
《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
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元延祐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