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食其:字面意思为 吃它的(器官、部位、味道),指要自食其力。就像现在的人叫:自强、自立、自信
很有激励的感觉。一个自信心很强的人,他的成功机会也会大一些。
如:郦食其 读lì yì jī 。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人),少年时就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
中,自称为高阳酒徒。
审食其(?-前177),读shěn yì jī,西汉沛县(今属江苏)人。初任刘邦舍人,与吕后同时为项羽所
俘,渐为吕后所亲信。后封辟阳侯。吕后时,任左丞相,公卿皆因而决事,权势很大。吕后死,
陈平、周勃诛杀诸吕,他被免去相位。后为淮南王刘长所杀。
扩展资料
汉语的历史发展时期分为:古代汉语分为:
上古汉语:秦汉以前(包括秦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五代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35
近古汉语:北宋至五四前的文言部分
近代汉语:北宋至五四前的古代白话部分
现代汉语:五四至今
上古汉语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
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 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
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
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
言”的共同语。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秦朝重新统一之后,进一
步规范了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汉语
这种汉语使用于隋朝、唐朝和宋朝(7-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
及《广韵》(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语言学家已能较自
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
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
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
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水浒传》《西游记》等书
所用语言即为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 1913年,读音统
议会通过投票方式确定了“国音”标准,这种标准音习惯上称之为“老国音”。1923年,当时的
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了“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决定采用北京语音标准,称之为“新国音”。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
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汉语,只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而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
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所代表的标准现代汉语也是中国的
国家通用语言。
郦食其的读音为:lì、 yì、 jī
一、郦拼音: lì 、 zhí
释义:
[ lì ]
姓。
[ zhí ]
〔~县〕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南阳市西北。
二、食拼音: shí 、yì
释义:
[ shí ]
1.吃。特指吃饭:~肉。废寝忘~。
2.吃的东西:面~。小鸡觅~。丰衣足~。
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38:~糖。~盐。
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月~。
[ yì ]
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三、其拼音: qí 、 jī
释义:
[ qí ]
1.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所。自圆~说。
2.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早日实现。不能任~自流。
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事。不厌~烦。
4.指示代词。虚指:忘~所以。
5.姓。
6.表示揣测、反诘:岂~然乎?。~奈我何?
7.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勉之!
8.词缀:极~。尤~。如~。
[ jī ]
用于人名,郦食其(Lì Yìjī),汉朝人。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食品[shí pǐn]
商店出售的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罐头~。~公司。
2.食物[shí wù]
可以充饥的东西。
3.食用[shí yòng]
做食物用:~油。~植物。
4.食盐[shí yán]
无机化合物,成分是氯化钠,有海盐、池盐、岩盐和井盐四种。无色或白色晶体,有咸味。用于制染料、玻璃、肥皂等,也是重要的调味剂和防腐剂。通称盐。
5.捕食[bǔ shí]
(-∥-)(动物)捕取食物:山林中常有野兽出来~。
6.啄食[zhuó shí]
[指鸟] 用嘴取食。
这是一种异读法,古今字由于其分工不同,读音亦不尽相同。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复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世要少得 多,一个字往往要表示几个不同的含义,这就造成某些字“兼职”过多的现象。 许多人名、地制名、物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与今音异读zd。如“食”、“其”等,在用于人名时,“食 ”读yì,“其”读jī。
这是一种异读法,古今字由于其分工不同,读音亦不尽相同。许多人名、地名、物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与今音异读。如“食”、“其”等,在用于人名时,“食 ”读yì,“其”读jī。
郦食[yì]其[jī](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陈留县高阳乡人,秦末楚汉时人,刘邦手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陈胜、项梁起义,郦食其隐匿不出,静观时局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0发展。刘邦兵临陈留,访求当地豪杰,郦食其乃跟随刘邦,用计攻克陈留,得到大批军粮。
刘邦封食其为广野君,出使各国诸侯;以其弟郦商为将,进攻秦朝。秋,兵临武关,郦食其劝秦将归降,不战而下武关,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郦食其以其三寸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的“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楚汉战争后期,游说了齐国归顺,刘邦平定英布后,分封时很挂念郦食其,想封其子郦疥为侯,虽然郦疥多次领兵打仗,但军功未至于封侯,最后刘邦仍破例封郦疥为高粱侯。
扩展资料
异读法的作用:
异读法是五十年代兴起的用以取代“系铃”和“解铃”两格(简称“铃格”)的谜法。它包括本字的声调变异、声母或韵母的一方变换和声韵母各异三个基本内容。谜中的字,经过异读,都会引起字义的变化。
用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或者不同的词性。这实际上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语言中的某一个字词,当其产生了新的意义或新的语法作用时,为了在读音上有所区别,并使之表达得更加明确,就把这个字词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差异。
古汉语中的某些字词要异读,原因是很多的。其中,由于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以及古书注解相沿所致则是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