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明代建立初zd期,朱元璋攻下南京后仿照元朝的官制设立御史台,到洪武十三年废立,洪武十五年又设立都察院行使原御史台的职责。以下是明史的原始记录:
回“初,吴元年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从一品,御史中丞,正二品。以邓愈、汤和为御史大夫,刘基、章溢为御史中丞,十三年,专设左,右中丞,正二品,寻罢答御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
在中国总是有这么一个怪圈,做事的难免招致各种各样的批评,因此也承受舆论压力,有时甚至举步维艰,造成没有人愿意做事的局面;然而,不如没有批评,很容易滑入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的歧途。往上聚焦,说的是权力运作与监督问题。放眼全社会,则涉及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惯性和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结构。时至今日,做事和批评之间始终没有一个良性的循环。做事的人和批评的人似乎永远是立场相对的两种人。从我们特殊的权力和文化结构的溯源,大概能看出端倪来。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大都忌讳老百姓开口批评。民可以使之,不可使知之。那个时候做官的是替皇帝牧民,可见老百姓的地位大致等同与牧民的牲口一般。民不可以始虑,可以享成。从官的角度来看,老百姓是不可以谋事的,只要事成之后,给一点好处,他们自己就不会叫嚷了。但另外一方面,统治者又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可载舟,也可覆舟。虽然可以恐怖的威胁让他们道e68a84e79fa5e98193339路以目,但老百姓还是会偷着说,还会编成歌谣传颂,并要跟他们同归于尽。因此,为了江稳固,聪明一些的帝王知道给民一点好处。甚至让他们去主动监督揭发官员。 如唐朝里武则天时,为了鼓励百姓告密,不仅可以免费住驿站,还有车马直送长安,运气好还可以捞个一官半职,那时著名的酷吏来君臣、周兴之徒便是这样起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同样鼓励百姓监督官吏,甚至可以扭送到京城。这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利用老百姓达到他的政治目的,不只让老百姓真正开口批评政府。统治者希望老百姓是温顺的,不能有思想和辨别能力。自然不希望他们来批评。 因此,能够发出批评声音的都是那些侧身官场的人。在制度的构架上专门设计了监察、监督官员的御史台,让官员们不敢轻易欺瞒皇帝。另一方面,偌大的疆土,帝王一个人不可能看的过来。就像汉宣帝所说,与我共治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乎。因此怎么辨别良或劣的二千石,就要靠官员们相互的批评,相互揭发,帝王才能了解情况。兵法云: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但是真要是把权力给了将军,帝王晚上只怕睡不踏实。因此王煎率领六十万大军出了咸阳,便不断地向秦始王田地财产,表明自己没有二心,不过志在财货。这个特殊时期,批评对解除帝王的猜忌是有帮助的。我们大致的可以看出,这种设计是出于帝王的统治心术和驭下之道,如李世明所说的兼听则明,偏听则信,假如臣子们声音一致,没有批评的声音,那帝王则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对于臣子们,帝王很容易分而治之。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总结了三招: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脚,并运用的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因此,围绕在帝王身边,做事派和批评派通常是两种对立的政治势力,有的时候关系这民生国计,有的时候无关这些,纯粹是权力斗争。 批评皇帝,本身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有个说法叫做批龙鳞,臣子们把它看作进谏。从著名的比干剖心开始,历史上因为进谏被皇帝杀掉的臣子比比皆是。比较开明的当属唐太宗了,鼓励言官们向自己进谏,但有时候被魏征说的难堪了,回宫也会愤愤地说要杀掉这个田舍翁。因为允许臣子批评自己,言路广开,便有了后面垂拱后世的贞观之治。后来辽金清入住中原,把对自己的批评视作反抗,残酷镇压。到清乾隆时,文字狱仍旧是恐吓天下文人的手段。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在朝堂上议事都会往伦理道德上扯,再加上各派权力的纷争,把事情搞的异常复杂。对于儒家的定位汉宣帝说的很明白,刘家治国的政策,一直是霸道与王道并重,并不依靠简单的道德教化。正是所谓的儒家为表,法家为里。基于伦理道德的这些批评,一方面固然能让当权的人做事不敢太过于嚣张。如东汉陈藩李膺为首的清流,严厉批评当官的宦官集团,一度让他们有所收敛。另一方面,这种基于道德高地的批评往往很容易混淆视听。因为做事需要全局眼光,需要务实,需要手段谋略,按照儒家的教条伦理去做不可能成事。比如各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和亲、盟约,比如中唐刘晏杨炎的财税改革、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的变法等等,都遇到强大的舆论阻力,抬出伦理大旗来,让做事的人很难跨过去。如果皇帝本身不是性格强悍的人,变革很难推行下去。 到明清时,物议甚至左右了做事的方向,国家做什么事情批评都是甚嚣尘上,最后弄得做事的人裹足不前,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而身在漩涡中的帝王无能为力。言官们可以闻风奏事,有了无限开火权力,这通常成为他们挟持其他官员的利器。所以地方大员每年的碳敬冰敬不敢少不了他们的。官场倾轧,很多人都会买通言官写文章弹劾对方。这些言官很容易左右舆论,成为意见领袖,为士林所宗。比如晚清的张佩纶,便是这样著名的清流领袖,文章写得好,批评地方大员淋漓痛快,也是真到把他放出去做了一方大员,尚未临阵,便望风而走。可见,站在道德的高地,批评别人不能死节是很容易的,真轮到自己了,嘴巴就没有这么硬了。 因为权力总是在幕后运作,不在局中的人总是很难了解真相,你不知道做事人的夹带了多少私货,你也不知道批评的人裹挟了多少私欲。
御史台
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e68a84e8a2ad7a64337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史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汉承秦制,以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长官,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亦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别号“宪台”。汉代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中丞,其具体的职务是内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举劾案章,居殿中察举非法。御史中丞之下设御史、侍御史,其具体职责是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中央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汉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机构的基础上,还先后设立了丞相司直和司隶校慰。司直系丞相,司隶则直属皇帝。汉代在地方设立监察区,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各州部均设刺史一名,直接听命于皇帝及中央御史府。这样,汉代监察单线垂直的独立体系遂告成形。 到了三国魏晋南北朝,监察制度经历了一个较低落的发展时期之后,进入隋唐,随着皇权的再次强化,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隋代中央监察机构沿用东汉以来的名称御史台,首长仍为御史大夫。唐代的监察制度在单线垂直独立体系的建设上最具规模。唐代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至唐高宗时改名为宪台,武后临朝,又改为肃政台。唐中宗时,又改为左右御史台。唐代中央监察机构不同于前代的是,在御史台之下设立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三院分立,相互牵制,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善严密的中央监察机制。这是唐代中央监察系统高度完备的重要标志。其中,台院是御史台的基本构成部分,有侍御史四人,行权对象主要是中央各级官员,并可以参加审判机构的案件审理。察院与台院相辅,主要权力是负责巡按和监察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唐太宗贞观十八年,派遣官员分十七道巡察地方州县。唐玄宗时,增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区,监察和纠弹地方官吏。 宋元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在单线垂直的独立体系方面虽大致沿袭前代,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有重大创设和发展。例如,实行台谏之制,即中央监察机构将御史台与谏院合一,下设台院、殿院和监院。宋代在地方设置的监察机构较前代更趋复杂,总称为“监司”,主要由中央派转运使、按察使、观察使、通判、走马承受等对地方执行多元交叉的监察。就是由中央御史台察路级政府,以路线政府察州县长官,同时将路对州县的监察权一分为四,由转运使等分掌。此外,在州一级设通判一职,专掌州县监察。元代中央的监察机构,废除了唐宋以来的御史台三院制,设察院和殿中司,而以察院为主。元代在地方设置了行御史台的监察机构,下辖内台、江南行御史台、陕西行御史台,使中央和地方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更为强化。明太祖时废除御史台,在中央新设都察院,完成了自宋元以来监察独立体系的一个转变,都察院长官称台长。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之后,六部直属皇帝,在六部各设一都给事中,称“六科给事中”,加强了对六部官员的监督。明代在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到了清代,其单线垂直的独立监察体系基本沿用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