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姚广孝
(1335~1418) 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二十三年于径山从遇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明初,因其故友多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怀有强烈不满。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广孝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9使谢贵。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十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分,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即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等。
你说的是道衍和尚吧,我认为他真真正正属于靖难之变的幕后策划者。
这个道衍和尚就是日后在历史斗争中叱诧风云的中国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在那个时候,建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力实行削藩政策,他的几个兄弟相继获罪,而这也使朱棣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当时的局势已经很明显,接下来动手的对象就是朱棣。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2于是,这个满心都是抱负,内心躁动渴望震惊天下的姚广孝暗喜,属于我的时代来临了。他一次次的劝说朱棣造反,一次次为朱棣出谋划策,最终造成了靖难之变的发生。
据说姚广孝和朱棣的相遇也是源于一次偶然,当时姚广孝还在寺庙里做和尚,朱棣去到那里,就在这时从朱棣耳边传来一个声音:" 我愿送你一顶白帽。”朱棣可不是愚人,很明显他知道王上面多一顶白帽的意思,他回过头看着这个僧人,终于,过了良久,朱棣说到:“跟我来吧。”就这样,朱棣和姚广孝结识了,而这一遇见,最终让两人完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姚广孝不仅帮朱棣出谋划策,还实际监督管理造反兵马的训练,姚广孝睿智的用饲养的鸭鹅的声音来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让士兵们在修建的地穴中打造兵器,就是这样,利用自己的一个个的计策在造反前期骗过了建文帝的眼睛,为自己军队实力的积攒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靖难之变,两军交战过程中,姚广孝屡次为朱棣出谋划策,而朱棣也十分信任自己的这位导师,就这样,一步一步有惊无险的完成了自己的造反大业,二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姚广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7孝一直都在劝朱棣谋反,最后朱棣在姚广孝的帮助下,他把建文帝逼下了皇位,朱棣成为了新一代帝王,朱棣为了感激姚广孝,他把姚广孝封为了宰相。
姚广孝是名副其实的“黑衣宰相”,他一开始只是个普通的僧人,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坐上了宰相的位置。当时燕王朱棣正在挑选有勇有谋之士,姚广孝认为自己的机会要来了,于是他对燕王朱棣说:“臣奉白帽著王”,这句话很巧妙,因为这句话把“皇”这个字拆分开来,“王”的上面是个“白”,意思就是姚广孝想要成为辅助朱棣的人,于是朱棣把姚广孝收入囊中。
姚广孝成为了朱棣的谋士以后,他多次劝诫朱棣起兵造反,因为建文帝一直在削弱藩王的势力,朱棣觉得自己的势力迟早有一天也会被建文帝削弱,于是他采纳了姚广孝的建议。但是他当时所拥有的军队人数很少,他的军队很难与建文帝的军队相较量,最后朱棣被打得节节败退,他被困在了北平中。
姚广孝仍然没有放弃,他建议朱棣速战速决,直接进军攻打京城,朱棣最后同意了,果不其然,朱棣取得了胜利,朱棣成功后,他把建文帝逼下了皇位,他自立为王,由于姚广孝是功臣,所以朱棣把姚广孝封为了宰相。
姚广孝靠着自己的才能,一步一步爬上了宰相的位置,他每天上朝的时候,他穿着黑色的朝服上朝,到了家以后,他就穿着白色的僧服,最后姚广孝离开了人世,朱棣把姚广孝的墓碑放在了明太宗的庙庭中。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因“上朝穿朝服,退朝着僧服”,人称“缁衣宰相”。
姚广孝生于医生世家,14岁落发为僧,法名道衍,却师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之术。洪武十五年,姚广孝与燕王朱棣结识,朱棣把姚广孝带回北平,让他担任庆寿寺主持,而事实上,他出入燕王府,密谈军国大事,成为朱棣的心腹军师。
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朱棣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扩展资料: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7a64e4b893e5b19e333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 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而朱棣在姚广孝、张玉、朱能等谋臣武将的帮助下,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 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史称这次争夺帝位的战争为“靖难之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广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