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唐朝贞观之前,御史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7台仅仅风闻奏事,没有司法权力。贞观间,御史台设置台狱,受理特殊的诉讼案件。
唐玄宗年间,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的监察制度也得到空前发展。御史台发展出殿院、台院、察院。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其职责主要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设侍御史6人,职掌是纠举百察,推鞫狱讼、入阁承诏、推荐、弹劾等事。具体职能为:“一曰奏弹,二曰三司,三曰西推,四曰东推,五曰赃赎,六曰理匦。”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9人,其监察对象主要是殿廷之内百官的活动,以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察院设监察御史15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其具体职责及分工为:
第一,以六条巡按州县;诸道之屯田、铸钱事宜则审功纠过;岭南及黔州府选补,派员监察其得失。
第二,派员监察太仓、左藏库出纳,后改为殿中侍御史之责;与中书舍人、金吾将军监决囚徒。
第三,派员监察京都忌斋,祀祠庙亭,有不修不敬者则劾之;百官朝射、宴会有不修礼仪者则纠之,朝廷有不肃者也纠之。
第四,尚书省有会议派员监其过谬,又派员监察尚书省六部。
第五,检校两京馆驿,称馆驿使。
第六,以监察御史监军,称监军使。
扩展资料:
唐代御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不避权贵。唐初曾经在数次战斗危险中保护过李世民性命的左卫将军丘行恭就因“与兄争葬母”被御史弹劾受到“除名”处分;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温彦博、李靖也因“军令无法”被御史弹劾;高宗时期曾担任中书令的褚遂良则因“贱买土地”被弹劾;武则天时期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则因“赃赂、谋为不轨”等事被御史中丞宋璟等人弹劾下狱处置;
玄宗时期,京兆尹崔日知因“坐赃”被御史李如璧弹劾贬职;奸相李林甫也因“受赃及党争”被御史弹劾停相职。唐中后期宪宗年间,元稹出使东川,弹劾已故节度使严砺“擅增赋敛”,尽管此时严砺去世多年,但其下属判官3人、刺史12人均被连同弹劾而受处罚。
二是依法弹劾。尽管有些弹劾案件涉及朋党之争,但大量的弹劾案件是因官员违反法律典章和道德礼制而引起的。如唐太宗时期刺史张长贵因“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被弹劾;因“受贿、坐赃、擅自征赋、擅用公钱”的案件在唐代历史上有记载的就达到30多起,无论是中央朝官还是地方官员都曾因此而被御史弹劾并受到处罚。
三是关心民瘼。唐高宗曾因陵寝建造规模过小而令司农卿韦机扩建,韦机为投皇帝所好乘机扩大建造范围和品级,将陵寝建得豪华壮丽;此事为时任侍御史狄仁杰弹劾,最后韦机被处以“免官”处分。高宗时期的梁州都督蒋王恽则因“奢侈扰民”被御史弹劾。
睿宗时期,卫尉卿尉迟宝琳因“占人为妾”被侍御史刘藏器弹劾。宪宗时期,为了进一步强化监察御史职能,皇帝下诏要求巡察地方的监察御史要重点关注地方长官的政风、百姓疾苦、水旱灾害等情况;对这些情况,监察御史要及时向皇帝汇报。由此可见,唐代有些优秀的御史忠于职守,有关心民瘼的良知,也有敢于挺身的勇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御史台
人民网-余钊飞论唐代御史制度:监察百官 整顿吏治
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
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汉以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
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兰台、宪台。南朝梁源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
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百劾官员、肃正纲纪。
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度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
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为三台。
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
唐代的中央官制主要为三省六部制。知
三省:中书省、尚书省以及门下省。
而尚书省下辖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唐代御史台道为最高监察部门,设御史大夫1人为其首长,以御史中丞为其副。御史台下设台院、版殿院、察院。 故三省和御史台是平行关系,都权是直接归皇帝管的。你说的没错。
御史百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
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汉以御史负责度监察事务。
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兰台、宪台。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问,称御史台。
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答员、肃正纲纪。
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
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为三台内。
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容台、乌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