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白天上朝议政,晚上依旧穿僧服住在寺庙,并把自己得到的赏银全都分给了家乡父老,所以就被称为“黑衣宰相” 。而且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成功的"政治和尚"。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
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扩展资料:
随侍燕王
1382年(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道衍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并实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朱棣道:“百姓都支持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63朝廷,怎么办?”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后来,姚广孝向朱棣推荐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使朱棣逐渐下定决心。朱棣暗中拉拢军官,勾结部队,并招募勇士。而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还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军器,用饲养的鹅鸭来掩盖声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姚广孝
比较喜欢折腾,想法比较多,因为姚广孝就是这样的人!
姚广孝(1335年-1418年),法名道衍,字斯道,苏州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
生于医生世家,十四岁落发为僧,师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之术。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说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广孝入选燕王朱棣,住持大庆寿寺。故友宋濂、高启多为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有诸多遗恨。又协助燕王训练军士,计擒都指挥使谢贵。
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建议燕王轻骑挺进,径取南京,“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2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又劝朱棣勿杀方孝孺,“杀孝儒,天下读书种子绝矣!”[1]。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年)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曾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诋程朱[2],人称“黑衣宰相”。
永乐二年(1404年)八月,姚广孝回乡省亲访友,至长洲拜访其姐,但姐姐闭而不见,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又跑去见其姐,姐姐又骂他[3]。广孝为之惘然,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临死之前他请皇帝释放建文时的主录僧溥洽,明成祖答应了他。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病逝庆寿寺,“帝震悼,辍视朝二日”,以僧礼葬,百官吊唁者竟达“肩摩踵接,添郭溢衢”。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要著作有《逃虚集》、《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