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耸身,纵身向上跳。竦,通“ 耸 ”。《淮南子·道应训》:“若士举zd臂而竦身,遂入云中。” 唐 王维 《赠东岳焦炼师专》诗:“竦身空里语,明目夜中书。”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属的记念》:“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
砥柱,是山的名字。还是你要全文的翻译啊
崇伯鲧的儿子文命,在负黍厅就治理洪水问题,同舜王进行了详细地提对,舜王封文命为夏伯禹,派他带领伯益、颍龙治理洪水。大禹面对茫茫洪水,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他虽然知道必须采取疏堵并举,以疏为主的方针,但真的具体去操作,又觉得心里穿虚。当他出来负黍城,正往前走的时候,他的外甥庚辰迎面走来。大禹问道:“庚辰,几年来不知你的下落,这时候你咋突然出来了?”庚辰回答:“听说舅舅奉舜王旨意去治理洪水,我来要求跟你去为国效命。”大禹说:“我刚刚受命,你怎么就知道了。”“舜王到负黍地访贤,在负黍厅如见你,封你为夏伯禹,命你领导治理洪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普天下谁不知道。我在来的路上,就碰到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英雄要来投奔你。当他们得知我是您的外甥以后,纷纷要求我先来向你报到,请你允许他们参回治水。”大禹听庚辰一说,心中十分高兴,想到,只要有人,何愁洪水治服不了!又问道:“众英雄现在哪里?”庚辰说:“都在颍河北岸等候。”大禹说:“走,快领我去会见他们。”说罢,由庚辰带路,大步向颍河北岸走去。
大禹同来自四面八方的英雄们,就如何治理洪水的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大禹说:“众位要求参加治理洪水,很好,我欢迎。但是咱们可是有言在先,治理洪水是个吃苦受累的事,成功了,舜王定会封赏,但失败了,可是有生命危险啊!我请各位再认真想想,真是决心要参加,留下;不愿留的,我不强求。”有一个名叫狂章的作歌唱道:“我家居住狂河边,蛟龙作恶洪水淹,参加治水我情愿,为了子孙得平安。”英雄们异口同声说:自古至今都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了造福后世,眼前吃点苦算得了什么。大禹说:“众位既然决心要参加治理洪水,就请大家都说说,对洪水是怎么个治法。”英雄们反而要求大禹先讲讲自己治水计划,大禹也不推辞,把自己要采用有疏有堵,疏堵并用,既除水害,又兴水利的计划讲了一遍。最后,恳切要求大家都谈谈个人的想法。颍龙首先说道:“纵观天下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我们应当先从西北入手。每到一地,先察清流向,绘成图样,划出路线,然后动手,使得洪水入河归海。”大禹点头称赞:“这正是先贤玉溪的成功之道。颍龙弟不愧为治水世家。”伯益建议:“欲要兴修水利,就应该开挖渠道,做到涝能排洪,旱能浇地,促使农桑发展。”众英雄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许多好的办法。大禹都一一认真听取后,说:“各位提了很多好的办法,以后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我将择优采纳,还请大家再多提些意见。”伯益建议说:“洪水泛滥,处处受害,治服洪水,人人有责,我看保证治理洪水成功,要靠人心齐;要想人心齐,还应当有一个共同执行的刑律。”大禹说:“你父皋陶身为大司理,你当然是刑律世家了,就请你提出一个刑律来。”伯益说:“我父亲一生执法严正,但只有‘封功杀过’,太简单了,也太残酷了,它虽然能激励人们奋发进取,但又使人们望而生畏。我看应该改为‘赏功罚过’。”伯益的建议,使大禹深有感触,想到早先若是‘赏功罚过’也不致于使我的父亲一犯过错就被杀头。正当大禹思前想后的时候,童律又建议:“我看只有‘赏功罚过’不够,应当再加一条‘将功折罪’。”最后大家同意把治水大军的刑律定为:赏功罚过,将功折罪。
就这样,大禹领导治理洪水既有了人,又有了办法,还制定了行动中共同执行的刑律,于是满怀信心地誓师出发了。当治水大军快要走到大禹的家门口时,他的外甥庚辰提醒说:“舅舅,咱们这次出外治水,不知道啥时候才会回来哩,你不趁机拐回家看看我年老多病的外婆吗?”大禹不同意,责备说:“刚刚定了刑律,难道你忘了吗?路过我的家门,我拐回家看看,路过别人的家门,也都回家看看,岂不误了大事!”庚辰坚持说:“要不,人家会说你不孝啊。”大禹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珍惜时光,尽快治服洪水,让您外婆和普天下的人都过上好日子,才真正是忠孝双全呐!”庚辰被说服了。
当治水大军走到大禹家门口时,又有人劝说:“走到家门口了,应当回去给母亲告别一声,免得老人家挂念。”大禹只是苦笑了一下,继续领着治水大军往前走。这时候,他清清楚楚地听到病中老娘的呻吟声,只是放慢了脚步,面对家门深施一礼,毅然离去。
大禹领着治水大军走过去了。他的母亲辛嬉女听说了,手扶拐杖出了家门。但是,已经晚了,只能看见儿子的背影。老人伤心地哭了!但她哭的不是儿子今日不辞而别,而是想起了十多看前,在这里送走了丈夫,至今也没看到丈夫回家团聚。
正因为大禹身体力行,严以治军,从而保证了他领导的治水大业最终告成。
大禹娶妻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整日骑着苍龙巡回各地,三十多岁了还未结婚。
有一次,他治水到了涂山,即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南淮河岸边的一座小山。将附近的洪水成功导入淮河后,有一只白色的九尾狐狸走到大禹面前,对着涂山氏人说:“乘龙快婿到了,大家快来欢迎。”传说九尾狐是种吉祥的动物,非常有灵性,它的出现会给人们带来好运。大禹看到后,高兴地说:“白色是我衣服的颜色,九条尾巴是我将来要当王的证明。”这时,大禹听到一群涂山人在对唱,这边唱道:“美丽光洁的白色狐狸,九条尾巴摔摔打打。九尾白狐来做宾客,我的家庭有吉祥好兆。有了妻室而成立家庭,我将达到昌盛的彼岸。天人之际事情微妙莫测,应该抓住时机赶快进行。”那边唱道:“白色的狐狸啊多么安闲,九条尾巴蓬松好看,我的家因你治水美好而又平安,你这个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2未来的王子啊,和你结成婚姻将非常美满,你我的造化啊昌盛的明天,自然的法则啊人间的姻缘,不要迟疑啊就在眼前。”大禹听了这歌,明白了天意,就说:“我要依着天意行事。”
这时,一位漂亮大方、美丽可爱的姑娘向大禹款款走来,大禹一见倾心,但因治水任务紧急,没有留下来和这位姑娘细谈,只问了她的名字叫涂山娇,就带着人马继续往南方治水去了。涂山氏的女儿涂山娇,见大禹长得身材魁梧,虎鼻大口,英俊潇洒,看到大禹远去的身影,也顿生爱慕之情。涂山娇日夜思念大禹,就让妹妹涂山姚守候在涂山南面大响回来必经的路上,并作歌大唱“等候我心中的人啊”。这歌声情意绵绵,美妙动听,被当时搜集民歌的采风人员记录下来,作为“南音”后编入了《诗经》中《周南》一组诗歌中。
盼星星,盼月亮,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大禹经过涂山,看到涂山娇的妹妹还守候在那里,非常感动,知道自己与涂山娇前生有缘,今生也是情投意合,就决定娶她。大禹和涂山娇相亲相爱,当天晚上便来到古代男女私约的“台桑”,又叫“桑中”的地方幽会,第二天便举行了结婚典礼,结成了美满夫妻。
成婚后,大禹就带着涂山峤回到了家乡嵩山。涂山女因为思念家乡,就在阳城山下今大冶镇东筑台遥望家乡,人称“涂山台”,后人又称为“望乡台”、“娘子台”。大禹因治水奔波娶了一个远方之妻,也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闹洞房的来历
嵩山一带人们结婚时,亲朋、好友、村人都要闹洞房,据说这还是大禹时传下来的风俗呢。
相传大禹和涂山氏结婚时,惊动了淮河水怪巫支祁。巫支祁父子四人神通广大,他们就准备当夜暗中滋事,不想让大禹安度新婚之夜。王母娘娘知道巫支祁父子将要派人前来滋扰,就托梦给大禹的部下庚辰、竖亥、黄魔、大翳等人,要他们好生小心,守护洞房,以免发生不测。
有这个字吗?
单解释竦: 竦sǒng
(1)会意。字从立,从束。“立”指站立。“束”指捆绑。“立”与“束”联合起来表示“被捆绑着站立着”。本义:直立受束缚的样貌。引申义:肃敬;恭敬。
(2)同本义。
竦,敬也。——《说文》。段注:“敬者,肃也。”
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聊斋志异·促织》
(3)又如:竦然(肃然起敬的样子);竦听(肃然敬听);竦立(恭敬的站着);竦敬(肃然起敬);竦惧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1(肃立惶恐)。
(4)企立,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
寡人将竦意而览焉。——《汉书·东方朔传》
竦余身而顺止兮。——《后汉书·张衡传》
士卒皆山东人,竦而望归。——《汉书·韩王信传》
夫临搏而企竦,闻乐而窃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文选·曹植·求自试表》
(5)又如:竦首(抬头);竦企(引领举踵以待);竦耳(竖起耳朵)。
(6)耸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7)又如:竦杰(高高地耸立);竦立(竖立);竦峙(耸立,高耸峙立);竦拔(高耸挺拔);竦峭(高峻;陡峭);竦竦(高耸貌);竦垒(耸立叠起);竦石(耸立的石头);竦秀(挺拔秀丽;庄重文雅)。
(8)通“耸”。往上跳。
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淮南子·道应》
举戈林竦,挥锋电灭。——《文选·木华·海赋》
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为了忘却的纪念》
(9)又如:竦身(耸身。纵身向上跳);竦辔(纵辔。谓骑马)。
(10)振动;振作。
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已尝专意散财,厚爵禄,竦精神,举天下以求之矣。——《汉书》
(11)又如:竦神(振作精神);竦健(振奋强健);竦动(抖动;震动)。
(12)执;握。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楚辞·屈原·九歌·少司命》
(13)又如:竦剑(仗剑;持剑)
(14)通“悚”。恐惧。
竦,惧也。——《尔雅·释诂》
不戁(nǎn恐惧)不竦,百禄是总。——《诗·商颂·长发》
弃甲负弩,战竦而却。——《韩非子·初见秦》
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伏。——《汉书·李广传》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鲁迅《药》
即拜(班)伯 为定襄太守,定襄闻 伯素贵,年少,自请治剧,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汉书·叙传》
(15)又如:竦息(恐惧不安的样子);竦动(惊动);竦然(惊惧的样子)。
(16)通“怂”。劝戒。如:竦耸(怂恿);竦戎(劝戒戎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