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边际贡献是从销售收入知中减去变动成本之后的余额。边际贡献作为销售收入同变动成本的差额,应是从一定数额的销售收入中扣除与之相关联的全部变动成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变动性制造费用、变动性销售费用和行政管理费) 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变动成本是为取得某项销售收入而必需且直接发生的。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边际贡献既要弥补全部固定成本,又要道在“弥补”之余提供净利润。
边际贡献率的公式为: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回入)×100%
扩展资料:
边际贡献的意义
1、形成利润的基础,边际贡献补偿固定成本之后形成企业的利润。答
2、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边际贡献代表销售量变动引起的利润变动额。
边际贡献的作用
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一定量的品种边际贡献首先是用来弥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固定成本总额,在弥补了企业所发生的所有固定成本后,如有多余,才能构成企业的利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边际贡献
1、单位变动成本抄=单价-[(总收入-总支出 + 固定成本)/销售量
单位变动成本=单价-[(目标利润 + 固定成本)/销售量]
2、单位边际贡献=单价 - 单位变动成本
3、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入)×100%
如果是一种产品,则: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单价)×100%
如果是多种产品,则:边际贡献率=∑(每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该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
4、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100%
=(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量)×100%
=单位变动成本÷单价×100%
扩展资料
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1
变动成本率与边际贡献率之间是一种互补袭的关系,产品的变动成本率高,则边际贡献率低,创利能力小;反之,产品的变动成本率低,则边际贡献率高,创利能力高。zhidao
边际贡献率,可以理解为每一元销售收入占边际贡献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产品给企业做出贡献的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变动成本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边际贡献率
1.资本预算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资本预算首先出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在1836年、1847-1848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和1890年又相继爆发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原则,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调节来摆脱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的巨大发展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也为更深刻、更严重的危机打下了基础。进入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频率加快。仅在20世纪前3o年,资本主义国家就发生了五次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这次危机中,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工业生产下降了44%,失业率高达20%以上。失业人数达3000多万人 面对失业、通货膨胀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认为,原来自由竞争、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已经不适用了,需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控作用,扩大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动范围。
在新的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政府财政收支的规模有很大增长,收支内容发生较大变化,用于生产性项目投资支出不断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日益上升。在这种背景之下,传统的单式预算已不能反映政府日益丰富的全部财政收支活动,不利于国家宏观经济分析,不能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工具。于是,复式预算应运而生。1927年,丹麦首先将国家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投资)预算。为配合罗斯福“新政”的需要,美国联邦政府从1933年7月1日起实行复式预算制度,将预算分成“正常”和“非正常”两部分。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5此后,1938年,瑞典政府开始实行复式预算。瑞典著名财政学家A.塞纳在阐述其资本预算产生的历史背景时指出: “1911年起瑞典设立了很多‘资本性基金’,依靠这些基金积累了一些‘生产性资本’归国家所有。生产性资本是指能产生直接货币收益的资本,例如铁路、通讯、水利电力工程和森林等公有资产”。当时瑞典政府将国家预算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经常性收入组成,另一部分是借贷。预算支出也同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经常性支出,另一部分为资本积累,也就是给资本性基金的拨款。在这种条件下。1937年瑞典预算政策改革中,正式引用了资本预算,并于1938年开始实行。
概括而言,西方国家先后采纳资本预算的历史原因主要在于:
(1)政府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比重增加,这部分支出与过去的政府行政经费的性质不同,管理要求也不同,需要单独反映。
(2)公营经济扩大,公营资产经营管理成为政府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国有资产的投入、运行和收益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3)强调政府干预,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并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债务收入不仅要偿还,而且要支付利息,因此用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应该是有收益的项目,这样就有必要将政府的支出划分为一般性支出和有收益的资本性支出,并在预算的制定和执行中分别加以反映。
2.资本预算产生的理论依据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之前,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在经济理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认为,政府财政是家庭财政的反映,它和家庭财政一样,必须量人为出。假如家庭财政人不敷出,终将导致破产。政府财政也是这样。只有收支平衡的财政,并对财政支出严格限制,才是惟一的好财政。他们还认为,政府发行公债是一种浪费,会加重子孙后代的负担。公债是导致腐败、堕落和贫困的根源。与此相适应,在财政领域主张“廉价政府”和提倡“健全财政”的原则。单一预算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着监督与控制政府财政收支的作用, 目的在于防止政府支出的膨胀与征敛无度。
随着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和危机程度的不断加剧,原来指导政府经济政策的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已不能解释其原因。经济学家们开始探索新的、更加适用的解决危机的对策和方法。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凯恩斯率先系统地提出运用政府机器反危机的学说。20世纪20年代以后,凯恩斯先后发表了一些宣传国家干预经济的著作。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系统地否定了以往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传统思想,从理论上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干预方式做了系统的概括和解释。凯恩斯学派由此而兴起。凯恩斯学派在“需求创造供给” 的理论前提下,建立了以国民经济运动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模型,提出了利用政府税收和支出水平的变化来改变社会总需求水平,以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在这种财政政策下,当经济衰退时,国家应该减少税收以刺激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增加政府开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这样就可以增加就业,防止经济进一步衰退并促进经济回升。反之.当经济高涨时,国家应该增加税收,减少政府开支,以抑制经济过度扩张,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通过这样的财政政策。就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波动,实现充分就业下的经济稳定和增长。在凯恩斯财政理论的引导下,西方各国为对付经济的日益衰退,相应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
特别是公共工程支出和资本性投资,同时,实行赤字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赤字。为便于国家更好地实行宏观调控,客观上要求将政府投资和公债收支等在国家预算中单独反映出来。资本预算的产生适应了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