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依据《系辞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人多是在“道”(德)与 “器”对举的意义上理解这句话。如朱子就在“德体器用”的基础上将之解释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怎样看待孔子的多能(多才多艺)?孔子认为自己多能只是因少时贫贱,为谋生才不得不多学几项手艺啊。孔子认为这些手艺、技艺只是谋生手段,因而是“鄙事”,所以君子也就不必强求自己“多才多艺”。由此,就不能由“君子不器”得e68a84e799bee5baa6336出君子必须多才多艺的结论。孔子曾问弟子赐这样一个问题:“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赐对此作了肯定回答并反问到:难道不是这样啊?孔子回答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重要的不是多,而是要有个一贯处。这个一贯处就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如果“君子不器”表明君子既不能拘于一才一艺,也不必多才多艺,那么孔子想要表明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子牢在这场对话最后补充了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吾不试,故艺”,朱子对此的解释是:“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 朱子在此的解释与他将“不器”解释为“用无不周”表达的是同样一个意思,因而这里面凸现的依然是个道体器用的关系。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说:“君子不器”乃是说一个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艺,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多才多艺,而是要通于艺、游于艺。而“器”呢?器就是指那些非君子拘于一才一艺,或某几种技艺和技能,“这里的‘器’就是指脱离了原发境域的技艺;它堕落为有某种固定形式、并因而难于彼此沟通的谋生技巧和艺能。
<论语>中有句话叫“君子不器”,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
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
君子不器”这个知学问,就是成功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所道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中《为政》篇,就版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权句话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
1,君子不会拘泥于形式教条。《易经·系辞》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相。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之中。
2,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君子不器,还要根据“道”来理解,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孔子解释“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为君子,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66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讲应用,也是强调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阳明先生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忽略现实,因为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我的理解是: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件可供使用的器具。人之为人有它与生俱来高贵的地方,不能把自己物化,沦为工具。通俗来说zhidao,不能太功利,要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方向。
另外多说一点,有时候读论语,联系起来读很有意思,比如孔子评价子贡是:瑚琏之器。瑚琏是用于祭祀的器皿,给天给神用的,不是给人用的,这是对子贡很高的评价了。子贡是什么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内,72贤,善言辞,善经商,但是即使是这么高的评价,他始终是器。言辞与经商在儒家看来显然是功利主义的,说白了,就是俗了点。
孔子说君子不器,这是中国文人的精神理想,它要求留守的是人本身的灵性和高贵,是非常高的要求了。
当然这容些都是个人的理解,每人读论语的的感触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