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不周山,即今昆仑山。
天柱:
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
《神异经·中荒经》:“ 昆仑 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来三千里周圆如削。”
地维,古代神话谓维系大地四角的巨绳。
共工氏撞断昆仑山,西北的天柱塌了,自然天就源向那个方向倾斜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下去,zd东南方翘起来,就将东南方的地维崩断了,因此大地就向东南方倾斜。
这些都是古代神话对日月星辰运行和江河湖海流向的解释。
“地不满东南zd”指地的东南方虚缺,即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互文,意思一样。 这两个词出自最早《列子·汤问》:“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回焉。” 追问: 汤问?可是看你的节选似乎是鸿烈啊?说明一下,麻烦了!(实在是学的不多,以后要是建团队,通知一声啊!跟你干,有肉吃!) 回答: 我说了最早出自《列子·汤问》,列子是战国前期思想家。你说的是《淮南子鸿烈》,里面也有,《淮南子鸿烈》是西汉时期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出自《淮南子·天文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答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当日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天柱为断,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西北的天塌了,太阳象烙铁一样贴在高原上,把那里变成了不毛之地;东南却一片海阔天空,江河如同财源滚滚东流,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鱼米之乡。
《山海经e68a84e79fa5e98193336》:共工触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共工将不周山撞倒,不周山支撑天的天柱被折断了,因此地缺了,天倾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不周山长什么样呢?
古人认为,天是由一个柱子撑起来的,撑起天的,就是这个不周山上的不周柱。所谓“周”,就是“一圈”“可绕”“可抵达”,而“不周”,就是“不可抵达”,“不周山”,意思就是“遥远的不可抵达的一座山”。
共工将不周山撞倒,因此才使得天倾斜了。
为何倾斜呢?
因为支撑天的柱子不光一根啊!
其中一根倒了,其余还有支撑,因此天才会倾斜。倒下的是不周之山,位置在大荒西部,即西北之地,所以才会是“天倾西北”。
古人还认为,地和天是由绳索接连,西北的天柱折断,而天何其沉重?导致东南部的链锁被扯断,因此东南部的地就陷下去了。
我画一张示意图:
这个神话故事,是古人理解下的,中国地理和天文为何是如此的解释。
即:
中国东南部位置低,水全都往东南流。
是这样吗?
是这样的:
再说天。
天既然在西北方向倾倒,所以自然而然是从东往西有个滑落的。因此,日月星辰,都是从东南部升起,从西北边落下。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是古人对于中国地理和天文现象的一种强行的解释。这种解释联系到了中国古代的现实人物和传说,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或许人们又将昔日的地壳运动,归结为“共工之怒”。需要注意的是,《山海经》上的人和事,有相当一部分可能真的存在并发生过,值得我们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