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把万物看做刍狗,任其自生自灭。
“天地zd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版,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权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般,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意思:天zhidao地没有好恶的意识,也不怜悯万物,任其生长,自生自灭。也就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
释义如下:
在这里“仁”的意思是仁爱,仁慈,对百姓回的仁义。
“刍狗”就是草扎的狗,以前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答随丢弃。
出自于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37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氵屈,动而便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章旨:
本章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一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
本章用具本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
注释:
刍(chú)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所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犹橐龠(tuó yuè):犹,比喻词,“如同”、“好像”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氵屈(gǔ):竭尽,穷尽。
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译文:
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它将万物看作草扎的狗;圣人也不存在仁爱之心,他将百姓看作草扎的狗。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其中空虚而不穷尽,愈鼓动风就愈多生出。增广见识会加速困穷,不如何持内心的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