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
翻译
但不管是用其审视自我还是衡量周围其他人与事,都不应该
晚清碑学思潮,无论在书学思想,审美 意趣还是笔法技巧方面,都具有重要意 义。是中国书法史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座 高峰。然而在探讨其学术思想渊源时,几 乎所有的相关论著,都将之归于乾嘉考据 学的“付产品”。而“乾嘉考据学”,则又被 认为是在清代异族统治的严密文网之下, 知识份子只能去“钻故纸堆”的结果。直至 最近出版的一些书法史,大抵仍持这一观 点。⒃但是这一场振聋发聩,刷新书史 的“革命性”书学思潮,除了与“旧经学、 故纸堆”存在着学术上因果关系之外,还 应该另有其内在的艺术生命活力,或者可 以称之为精神意义的原动力。否则,很难 从美学理论角度解释近代书史高峰崛起的 原因。诸如黄宾虹的“道咸中兴”说之不被 理解,近百年书法与绘画的一些基本理念 遭到怀疑等问题,也都与如何评价“碑 学”的学术精神有关。因此,如何看待清 代如何论定碑学的学术精神, 如何评价 有清一代学术,以及晚清“碑学”与“乾嘉 学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是有待深入 探讨的重要学术命题。这些问题固非一篇 短文所能解决,但论及“碑学”的学术精 神,却又必然有所涉及。因此,这里仅引 证一些早期学者们的观点,以便展开讨 论。
大约自五四以来,学者们对“清学”大都 持积极、肯定的评价。如王国维将“清 学”分为三期: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 降之学新。”
梁启超认为“清代思潮”(即指清学) 是要借复“汉学”而对“宋明理学之一大反 动。”因此比喻为欧州之文艺复兴运动。 (见其著作《清代学术概论略论清代思 潮》)民国以来,许多学者也都肇始于将 清初的“考证”学风,视之为一种实事求是 的“实学”精神。认为清初学术思想是对己 僵化了的宋明理学的批判。并上接汉学。 推尚至追溯、保存民族文化本源,以之抵 御外族思想入侵的高度。
如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序》中说:
“明清之际,诸家治学尚多东林遗 绪。…不忘种姓,有志经世。皆确乎成其 为故国之遗老,与乾嘉之学精气敻绝焉。 “若夫清初诸儒,虽已启考证之渐,固 不在是。不得以经学考证限也。盖当其 时,正值国家颠覆,中原陆沉。斯民涂 炭,沦于夷狄。创钜痛深,莫可控诉。一 时魁儒畸士,遗民逸老,抱故国之憾,心 思气力,无所放洩,乃一注于学问,以寄 其守先待后之想。”
在论及乾嘉之学两大学派之一的“吴 派”时,钱穆认为“吴学遵古宗汉,乃由反 宋。实当时之革命派也。”而对于另一 派“皖派”的开山人物戴震评价更高:“几 几乎非复考躬穷经所能限”。⒅
另一位民国学者柳诒征,在其著作 《中国文化史》中,也认为如黄宗羲、顾 炎武等清代学术之开山的“明之遗民,清 之大儒”,他们“以道德经济,气节学术为 士倡”,“其功夫皆在博学”。又说“乾嘉间 人仅得其考据之一部分,而于躬行及用世 之术,皆远不迨。”可见考据学之初,并 非被动地因为政治高压而产生,而是一种 挟故国之愤,秉持民族气节的主动精神。 只是在乾嘉时失去了这种精神意义,走向 了纯学术而己。表面上看,晚清“碑学”上 承乾嘉学派,但道、咸之际却早己不 是“乾嘉盛世”,也早己没有了“文字狱”的 高压。举国上下所面临的是外侮当前,是 反对异族统治的思想觉醒。在民族存亡的 忧患竟识这一点上,时代大背景与明末有 相似之处。清末的知识份子们,与清 初“坚长遯之志”的“魁儒畸士”遗民精神相 通。所以王国维认为,道咸以降“虽承乾 嘉专门之学,然亦逆睹世变,有国初诸老 经世之志。”⒆
谈起晚清碑学,无不涉及康有为与《广 艺舟双楫》。作为晚清重要思想家,康有 为也常被认为是在借这部极力鼓吹碑书的 书学著作,宣泄其被压抑的变法维新思 想。关于晚清道、咸间学术与民族精神, 与革命思想的密切关系,以及对绘画思想 的影响,黄宾虹也多有相关论述:
“道、咸之间,内忧外患,风涌云 起。常州学派倡言革命。戴子高与赵撝 叔、翁松禅皆承其流。” “画宗北宋,浑厚华滋。不蹈浮薄之习, 斯为正轨。及清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65道、咸,文艺兴盛,己愈 前人。民族所关,发扬真性,几至于道, 岂偶然哉。”
“道、咸世险无康衢,内忧外患民嗟 吁。画学复兴思救国,特健药可百病苏。 ”
大约自五四运动直到文革,由于长期 以来对传统文化过激的批判,因而如何认 识有请一代的学术,如何评价清代考据 学、乾嘉学派、金石碑学的学术价值,凡 此皆涉及哲学、经学的许多问题,有待学 术界重新深入探讨。就书法范畴而言,如 果不纠缠于“碑、帖”争议中那些的具体问 题的话,则“碑学”无疑更具积极主动、雄 健阳刚的壮美。与当时的时代变革大潮更 为契合。视其为晚清书学与绘画变革的思 想渊源,亦更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