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不合时宜原指与时代潮流不合,而在苏轼的“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里则指苏轼既不赞同王安石的新法变革,又抨击旧党执政后的政治腐败,因此不容于新旧两党的局面。
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东坡有天下朝吃饭后,一边抚摩自己的肚皮,一边散步,问周围的侍女:“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一婢女回答说:“都是文章”。东坡表示不对。另一人说:“满肚子都是见识”东坡也认为不正确。)
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轮到朝云则回答:“您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称赞道:“懂我的只有朝云啊。”)
说苏轼满腹文章,或满腹聪明才智都各有道理,但苏轼之为苏轼,其在新旧两党当权时都受打击,确实因为他一肚皮都是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因此苏轼才捧腹大笑,把朝云引为知己。
扩展资料
苏轼政见上的“不合时宜”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入朝为官,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6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神宗驾崩后,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坡与朝云
不合时宜的近义词——不达时宜
不合时宜:【拼音】:[bù hé shí yí]
【释义】: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便宜行事 便宜:方便,适宜。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必请示。
不合时宜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64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不入时宜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观今宜鉴古 宜:应该;鉴:镜子。观察当今的社会,应以古代为镜子加以借鉴。
面授机宜 当面指示处理事务的方针、办法等。
权宜之计 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事不宜迟 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随时制宜 随:根据;制:制订,采取;宜:适宜的措施。根据当时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宜家宜室 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宜室宜家 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因地制宜 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因事制宜 根据不同的事情,制定适宜的措施。
左宜右有 宜:适宜,适合。形容多才多艺,什么都能做。
便宜从事 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便宜施行 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同“便宜从事”。
各得其宜 指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zhidao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近义词:
不入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专习尚。
不达时宜——达不到时代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独异于人——独自与别人不同的。一般属指不同于世俗。
违时绝俗——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